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优美散文人物散文
文章内容页

消失的锔瓷匠

  • 作者: 王尚桐
  • 来源: 原创
  • 2022-12-25 11:49:09
  • 被阅读
  •   锔瓷是修复破碎瓷器的一种传统工艺,传承近千年。掌握这门手艺的人称锔瓷匠,旧称“街挑子”中的一员。这些手艺人同磨剪子、戗菜刀、弹棉花胎、修棕床的师傅一样,常年穿行街头巷尾,风吹日晒,服务百姓人家。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弯曲的弄堂里常能看到锔瓷匠的身影,他们大多来自山东。一根竹扁担,一头挑着工具箱,另一头是用来软化锔钉的烤炉,扁担头上斜挂着类似胡琴弓弦的钻杆。头发花白的师傅,头顶旧草帽,扁担悠悠,钻杆轻摇,一声悠长响亮抑扬顿挫带有韵味的“锔碗、锔盆、锔大缸来”的吆喝声,回响在弄堂里,人们知道:锔瓷师傅来了。

      邻居家小毛头吃饭不慎,将一只花瓷碗齐齐摔成两半,奶奶捧着破碗请师傅修复。老师傅扶正鼻头的花镜,仔细端详破碗的碴口,时不时对着日光反复琢磨,寻找钻点,真是“锔瓷匠戴眼镜,没碴找碴儿”的神态。

      木箱打开,锔瓷的家什一件件摆出,最惹人眼的是一盒亮晶晶的锔钉。锔钉呈菱形,两头有尖尖的小钩,金色的是铜制的,银色的是铁制的。锔瓷匠正襟危坐小凳上,一副“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的腔调。锔匠先用毛刷清理碴口,对拢破碗。用一根带钩绳线,把钩挂在碗沿上,绳线从碗底绕几圈把破碴加固。正式开钻,锔匠一手拉弓,一手紧握金刚钻,双手如拉二胡般有节奏地转动。钻杆发出嗡嗡的乐声,低沉呜咽,仿佛二胡名曲《江河水》。钻孔的深浅,恰到好处,其中的奥妙,全在师傅手中。钻孔浅了,锔钉扒不住瓷片,裂缝依旧。钻孔深了,洞穿瓷片,瓷器报废。在薄薄的瓷片上,唯钻到三分之二处,才是最好。“经年历久,唯手熟尔!”练就这手绝活,看来需要多年的历练,孔洞钻好,刷去瓷屑,安装锔钉,小铜槌轻轻敲击,一只只锔钉牢牢地嵌在瓷碗上。锔钉镶好,再把油灰填入缝隙。抽出一方揩布,将瓷碗揩清爽。瓷碗修好,严丝合缝,完好如初。金色的锔钉就像撒在花碗上的花瓣,为旧碗添彩。师傅向主家讨要水喝,一碗水端来,将水倒入补好的碗中,滴水不漏,才放心的交出。

      邻家会过日子的阿嫂,送来一把断柄的汤匙,锔瓷匠二只银色的的锔钉,就将汤匙死而复生。看多了锔碗,锔盆,从未见过锔缸,问母亲,母亲莞尔一笑,答道:“缸未破啊,那只是手艺人的一声吆喝。”后来看了一出民间小戏《张大娘锔缸》,也未弄懂怎样锔缸。再后来看了李谷一唱的花鼓戏《补锅》,那就不是锔瓷匠的手艺,而是小炉匠的手艺了。

      去年,去北京访友,恰逢国家博物馆举办元青花古瓷展,兴冲冲去参观。展柜中一只元青花大盘吸引了我,大盘沿壁三只黑褐色枣核状的锔钉扒在上面,女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元代工匠的手艺,看来元代就已有稔熟的锔瓷手艺了。无独有偶,日本东京博物馆一只南宋龙泉碗上六只形如蚂蝗的锔钉,据说是明代工匠的手艺。因此,日本人称蚂蝗伴碗。锔瓷起于何时无法考证,最早北宋张择端绘制的巨型长卷《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锔匠做活的画面。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第十卷《石部四》中提到金刚钻,“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到了清代,“赏花弄鸟,玩瓷藏玉”的八旗子弟,由单一的锔补转为锔补修复,嵌饰做件,镶色配饰等风格特异,艺术魅力独特的一门绝活技艺,称之为“锔活秀。”

      如今,各种材质、各种花色的餐具,早已摆到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上。谁家也不会为打碎一只碗,去造访锔瓷匠。锔瓷匠手艺销声匿迹了,锔瓷匠也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据说,在一些考古瓷修补机构,一些不能用化学粘合剂的古瓷,仍在沿用这种古老的工艺。锔瓷技艺是中华瓷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应传承和发扬。而惜物惜福的传统美德也不应丢弃。

    【审核人:鹤鸣九霄】

    《消失的锔瓷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NEXT ARTICLE 三嫂

      本文标题:消失的锔瓷匠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90-193290-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王尚桐1 王尚桐1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125篇
    • 获得积分:194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