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淘汰的电报

  • 作者: 王尚桐
  • 来源: 原创
  • 2024-01-21 13:01:38
  • 被阅读
  •   四十年前,绝大多数家庭都没有电话,外地亲友遇有急事、要事,写信太慢,打电话联系不上,只有电报传递信息。到了邮局,填好单子,发报员按照内容译好电码,然后“滴滴答答”敲击按键,转眼的功夫就把信息传到了千里之外。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知识青年在团场接受再教育。上海知青阿林,表现突出,被推荐上大学,成为一名工农兵大学生,正当他看到美好前程,一步步向他走近时,却遇到了重创。其原因就是,政审第一关在场部革委会未通过,因为,他的父亲还顶着“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帽子。阿林纳闷,因为早已接到家中来信,父亲已从“牛棚”中解放,而且“三结合”进了革委会领导班子。怎么会这样呢?那时既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更不要说电脑了,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去县里拍电报。于是,借来自行车,连夜骑行,颠簸在戈壁土路上,到了县城,拍了电报,其父单位也很及时的回了电报,同时送达了其父的最新政治结论。终于,阿林被上海一所大学所录取,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阿林深深感谢一封电报改变了他的命运,当然了,他也付出了代价:骑爆了一条车胎,拍电报花去了半个月的伙食费。

      快过年了,知青想回家,父母想孩子,又找不出合适的理由,有些人便通过拍电报传个假信儿,双方写信约定用电报来掩人耳目,骗取领导的信任。于是,一封封父亲或母亲病重的电报飞到知青的手中。场长是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有仁爱之心,读着这些真真假假的电报,眼开眼闭,统统批准,知青们欢呼雀跃,感恩戴德。一纸电报,成了请假的准假条。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利用假电报请假,大家心知肚明,谁也不想捅破这层窗户纸,正如老场长私下里说,学生娃不读书,下乡接受再教育,实在不易,不到万不得已,不是事出无奈,谁愿意说瞎话?

      那个年代,拍一份电报的代价相对昂贵,拍一个字三毛钱,这三毛钱在新疆能买一斤羊肉,三个大馕……拍一次电报花几块钱,想想就让人心疼,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没人会拍电报。邻居阿婆为给新疆工作的儿子拍电报,常常带上白纸头,请邻居教语文的老师代拟电报稿,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语文老师字斟句酌,惜字如金,笔重千金,一封电报稿拟好,阿婆反反复复数字,看到“乌鲁木齐”四个字,嫌字太多,要求简化,老师告知,地名再长也按一字收费,阿婆才放心了。

      电报快捷,也要人送。常常在大街上看到,邮递员骑着摩托风驰电掣般地飞跑,那一定是送电报的呢。深更半夜,安静的弄堂,传来一阵“嘟嘟嘟”的摩托声,就听外面有人疾呼:“某某某,拿图章”。人们听到这种喊声,半夜惊梦,胆颤心惊,慌里慌张翻找图章。深夜来电,亲友十有八九出了大事体。那年月,每个家庭都怕接这种电报。

      改革开放四十年,电信通讯飞速发展,电报已悄然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如今,手机、电脑、因特网进入到千家万户,无论你在天涯海角,拿起手机,轻轻按键,马上就能“千万里追寻着你”,你想躲也躲不掉。

      信息时代把地球变小了,变成了地球村,大家生活在一个村子里,电报能不被淘汰么?

    【审核人:滴墨成伤】

    《淘汰的电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本文标题:淘汰的电报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149-195304-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王尚桐1 王尚桐1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125篇
    • 获得积分:194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