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松江桥韵

  • 作者: 王尚桐
  • 来源: 原创
  • 2024-01-14 14:19:57
  • 被阅读
  •    桥,那是帮人越过江河沟涧的悬空之路。绿野平畴的松江大地,三泖汇成黄浦江,它蜿蜒逶迤绕行九峰之间,河网密布,沟汊成行,松江人自古以来修砌了无数的石桥,这些石桥渺小的身躯,默然跨立,迎送过往的行人和商旅。夏日洪水来袭,石桥饱受洪水冲击,但石桥巍然屹立。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岁月摧残的力度远胜暴发的洪水,那是一种来自洪荒的力度。
      
      如今,松江许多石桥,早已丧失了桥的功能,周围杂草荒芜,桥墩和栏杆上苔藓杂芜,看上去犹如老人脸上的老年斑。随着城区扩建,古老的石桥也在残阳晚照中结束了使命,桥上车水马龙声已从它们身上绕过,仿佛这儿从来就没有人踩踏过似的。
      
      松江,一座因水而生的古城,自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孙权封陆逊为华亭侯起,至今1770年,唐天宝十年(751年),设华亭县起,也有1238年。“山谷水肤”的松江以江抱城,河网纵横,在老松江人的记忆中,他们时时刻刻与桥为伴,与桥为友:大仓桥、望仙桥、跨塘桥、拨云桥、广济桥、钱家桥、三里桥、大通桥、永兴桥、杨柳桥……光听桥名,你就能咂摸出松江古桥的悠悠韵味。
      
      重走古石桥,低头抚摸粗砺的桥栏,看精美的莲花卷草雕饰,仔细辨识模糊的桥名,好像是在探望一位久违的老友,也在捡拾儿时留在心灵的印痕。
      
      站在望仙桥上,犹如穿越到了宋代,方塔高耸,宋桥静卧,深情回眸,不是望仙,而是望塔,桥塔相伴,气息相通,永不分离。“桥归桥,路归路”这是古谚,视古桥为老友,桥和路气息相通。“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云间第一桥”的跨塘桥,三孔石拱桥,圆圆的桥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中,四鳃鲈在桥下欢快地游弋,宋代陆蒙曾作诗:“路接张径近,塘连谷水长,一声清鹤唳,片云在沧浪。”桥路相接,桥的功能早已融入松江人的生活中,因而古桥有了温度,那高拱的桥身,就如一位佝偻老人竭力用身形圈住的记忆。
      
      松江有名可查、有址可寻的石桥近百座。这些桥,或精巧秀丽,或古意盎然,总是那么仪态万方:大桥、小桥、拱桥、平桥、响板桥、过街桥应有尽有,经历岁月的洗礼,作为松江千年的风景,如今留下的古桥已不多了,但古桥的名称、方位以及苔藓般附着在上面的岁月芳华,都如三泖水流下来,汩汩滔滔,这是松江的不老记忆。
      
      千年松江,一座座古桥的存在,就是一个人和一座城的横跨在岁月长河的实物坐标,就如一根红线系两头,那一头,连着咿呀学语的童年,这一头,连着拄杖蹒跚的老年;那一头,连着杨柳拂水牧童吹笛的故乡,这一头,连着命运多舛顽强拼搏的异乡;那一头,连着混沌迷茫的旧岁月,这一头,连着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那日傍晚,流连在古市河上“漕运第一桥”——大仓桥,桥下早无万船齐发运漕粮的盛景。夜幕下,灯火阑珊,桥畔的韵致别致曼妙,“虹桥分水态,桥面引菱光,”灯影月影中如同进入一个由梦幻编织的场景中,影影绰绰的灯光中,一群青年男女弹琴高歌,有的在桥上看河景,吹河风,晴朗之夜,月华如水,一弯拱桥下,阵阵风儿吹过河面,在夜灯月光下泛起银色波光,散发出松江古城别样的妩媚。
      
      穿行古城松江,阳光下古石桥或高或低,带着闲适优雅的诗意,横卧于大小河道上,片片落叶轻盈落在石桥上,或漂在桥孔下的水面上,渐行渐远,不经意为这座历史名城抹上几许风雅。白天作为交通工具的石桥,负载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车辆,焕发出勃勃生机,夜晚,石桥又归寂静,奉献松江城市的璀璨雅致。跨过座座石桥,这是松江别样的风景。

    【审核人:滴墨成伤】

    《松江桥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本文标题:松江桥韵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149-195285-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王尚桐1 王尚桐1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125篇
    • 获得积分:194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