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李桂珍:孙家圩子的闪亮印迹

  • 作者: 心音
  • 来源: 原创
  • 2020-09-08 19:25:15
  • 被阅读
  •   没有想到,5年的光阴过去了,我的脑海里还一直闪现着淮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闪现着一个人的名字。

      安徽省蚌埠市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交通发达,京沪铁路线穿城而过,俗称“火车拉来的城市”。市区南边蚌山区燕山乡,孙家圩子村就坐落在这里。

      滕炳云,是孙家圩子村的一位农民,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抗战时期的“红孩儿”。

      秋已至,夏未央。2020年8月27日上午,立秋后的热浪退却了许多,骄阳也似乎变得温顺了。我们一行3人驱车前往孙家圩子采访。

      -01-

      上午10点,我们到了孙家圩子村委会门口。之前联系好的村委会干部直接将我们带到腾炳云老人居住的地方,是他小儿子和大孙子家房子。走进院子,只见门口一位老者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迎上来,村干部对我们说:“这就是滕炳云老人”。接着转身对滕老说:“李桂珍来看您了”,我急忙上前握住老人家的手。滕老激动地说:“没想到我们还能再见面,李桂珍我一直记得你。那年你来的时候,看到灶台上锅底里有沙子,还问怎么锅里还有沙子呢”。听到滕老说这话,瞬间,我的内心激起一股暖流,我很惊诧,面前这位92岁的老人,竟然还能记得5年前我说过的一句话,并能喊出我的名字,这着实让我吃惊,也让我的脑海再次浮现出5年前的情景。

      那是2015年的春节前,我随蚌埠市民政局慰问组前往孙家圩子村慰问几位困难党员,其中一户就是滕炳云。那时他家是接近村委会附近小路边而建的,约10平方米左右,厨房则是紧挨在门外用木头条子支起来的几平方小棚子。简单的土灶上,一口铁锅锈迹斑斑,锅底里竟然还有几粒细沙子。屋里光线较暗,他的老伴生病躺在不宽的木板床上。我不知道,我当时到底听进去了多少又能记得多少,我只知道,滕老多次死里逃生,三送信件给渡江战役总前委总指挥邓小平。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对滕老肃然起敬。在临走时,我特意用一张白纸写上我的单位、姓名和号码递给滕老。

      几个月过去了,没有料到,突然有一天下午,滕老在其孙子的搀扶下特意来市民政局工会找我。滕老见到我很是高兴,我也感到像见到家人般亲切,没有一丝的陌生感。滕老说老伴病的卧床不起,生活出现了问题。我又详细询问了一些生活方面的具体情况。针对滕老的特殊性和遇到的实际困难,我尽一己之力为他提供了一点帮助。最后我又带他到市低保局咨询了相关政策,并和相关部门进行了顺利协调。

      现在,我们坐在院中的小凳子上。滕老坐在我的对面,他比5年前苍老了,以致刚进院子时我都没有认出他。但是,滕老的精神状态依然很好。

      滕炳云出生于1929年,1944年入党。他参加革命当“红孩儿”时才16岁。父母在他刚开始记事时就去世了,他有个妹妹,10多岁时妹妹远嫁他乡当了童养媳。滕老的妻子比滕老大一岁,后来,得病几年卧床不起,滕老不离左右地专心照顾着。2019年,卧床多年的92岁的老伴去世。她安详地离去了,确切地说,她跟着滕老历经过一次次的腥风血雨,大半辈子都没有好好地享过清福。但是她却感到很知足,也很荣耀。

      滕老一直很低调。他说:“抗战时期,我们搞地下工作的每天都是在敌人的刀尖上行走,我没有想到能活下来,更没有想到还能活这么长时间”。

      -02-

      阳光柔和地洒落在孙家圩子村滕老居住的院子里,清风徐徐。坐在院子里也不太热。滕老如数家珍似地向我们徐徐道来他打鬼子的革命英雄事迹,他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

      1943年秋天,滕炳云和赵学谦、宋付礼2个“红孩儿”给新四军送情报,接情报的是2名地下党许世华、荣细盘。1944年日本鬼子实行“三光政策”,围剿53天,滕炳云帮组织收藏资料、转移地下党,还亲自将2名地下党送到县城的接头地点。那时候,他家里住着4个地下党。每天都只能吃上野菜做的饼子。晚上,4个人才有一床被子盖。

      1945年2月的一天,滕炳云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买10个煤油桶、10挂鞭炮。后来才知道是用于“调虎离山”,炸日本鬼子炮楼的。滕炳云带领12个“红孩儿”,撸起袖子、头扎布巾,轮流放着鞭炮,唱了一场漂亮的“空城计”。鬼子被吓得四处逃窜,滕炳云带领“红孩儿”打死了十几个鬼子,并活捉了3个日本鬼子。成功转移了鬼子视线,最后鬼子炮楼也被新四军炸掉了。1945年,新四军罗炳辉带队伍打到蚌埠,安排滕炳云到长淮卫去侦察敌人动向。滕炳云和小伙伴乔装深入敌后,去刺探日本鬼子情报,并及时汇报侦察情况。

      现在,这些一起打鬼子的战友们的名字滕炳云还都能一个个地说出来。当他提及一个个牺牲战友名字的时候,这位从“红孩儿”成长起来的老人,仍然还会伤心地流泪,让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是心酸感慨,眼眶湿润。滕老说,那个时候打日本鬼子就是把命豁出去了,没有国,哪里还有家?其实日本鬼子就是“纸老虎”,我们把枪端起来喊一声:“缴枪不杀”,日本鬼子就会乖乖的把双手举过头顶投降了,很听话。滕老说着笑了起来。

      -03-

      1949年3月,邓小平和渡江战役总前委的成员们来到孙家圩子村。滕炳云担任民兵连中队长,负责民兵及安保工作。

      在战争形势最严峻的时刻,滕炳云不顾个人安危,将生死置之度外,穿过封锁线,先后给邓小平送过三次信,送信地点分别是徐州、宿州、南京。

      一路的风雨,一路的烟火。饿了,滕炳云就挖野菜吃。困了,滕炳云就蜷缩在山洞里。一个人披星戴月,怀揣着首长的信件,在崎岖的山路上一边奔跑着,一边还要提心吊胆随时提防着。他连续3次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过日军防线。就这样,滕炳云用生命中最响亮的音符谱写了一曲最动人的歌。三封信,被他及时、完好无损地送达,邓小平对他非常满意。在离开孙家圩子村时,邓小平还特意给滕炳云写过证明,并表扬他说:“红小鬼,好样的”。

      1949年秋天,刘少奇视察南方,上级安排滕炳云负责保卫淮南铁路线工作。在一次执勤中,滕炳云发现出问题,然后顺藤摸瓜逮住一名破坏铁路线的特务分子,及时避免了一次特大事件的发生。在战斗过程中,滕炳云头部被炸弹炸伤住院了,因此他还获得一枚纪念章。

      说到这里时,滕老起身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进屋里,然后从床头那墙上挂的蓝布包里取出了几样东西,我看到那几样东西是他的个人资料和一本党章及一枚字迹已模糊的奖章。我当时很是震撼,滕老已把这些东西视为他生命里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最值得保护的东西了。那个墙上的蓝布包一次次被取下,一次次被打开,漫长的近一个世纪的光阴都被安静的停留在那儿。

      即便世上再闹的喧嚣,也无从惊扰。

      “共产党人就要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任何时候,共产党人都要冲锋在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现在我要依靠党,但我不能依赖党。”这位92岁老共产党员的话语听来是那么得朴实无华,可却又那么震耳欲聋!

      我一边听着、看着、记着,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近一个世纪的烟火,在滕炳云的脑海里从未消散。那一束光一直都在,从未走远。

      -04-

      孙家圩子村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村庄。谁能想到,就是这个小村庄,成就了浪漫与传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役改变了中国历史。

      资料显示,1949年3月22日至4月5日,邓小平、陈毅、谭震林、粟裕等革命先辈率渡江战役总前委、中共华东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机关等四大机构秘驻于这个小村庄。在这里,总前委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的纲领性文件。邓小平亲自组织拟定了指导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的纲领性文件——《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确定了华东军区海军部队领导人选,为我军成立第一支海军部队做好准备;在这里,第三野战军下达了《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京字第二号)》,吹响了渡江战役开始的号角。

      1949年3月20日的晚上,让村民孙维言一家人难以忘记。孙维言家有4间草屋,几名战士来到孙维言家借用了2间草屋,并在屋内架设了数部电台。他们在红、绿灯不停闪烁的机器旁一直忙碌地呼叫,滴滴答答的电报声几乎响彻了一夜。这情景是孙维言从未见过的,他兴奋的一夜未合眼。

      村民孙本汉家住在孙家圩子村南,家里的茅屋和其他村民的一样普通,也不是太大,但孙本汉想不到这里却成了三野司令部的作战室,屋子里挂有半面墙的军事作战地图。屋门口都有士兵站岗。

      邓小平、陈毅等人是在临近黄昏时来到孙家圩子村的。邓小平住在了村民孙贵宽家,隔壁是孙贵宽的胞弟孙贵裕家,陈毅则带着四个警卫员住在此处。3月26日上午,总前委召开作战会议。邓小平主持会议,到会的有陈毅、谭震林、张震等十余人。在《邓小平文选》中有《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一文,这份《纲要》,指明了渡江战役后我军的作战方向,确定了渡江战役的目的和宏观部署,对战役发起后可能产生的各种变化作了充分估计,并提出有效对策,就每个作战兵团的动作给予原则性规定。

      这份以“总前委”名义落款,属我军高度军事“机密”的《纲要》电文,却是在孙家圩子集体拟就,由孙家圩子这个小村庄发出去的。据了解,这份《纲要》的原始打印稿现存于原南京军区档案馆。

      1949年4月1日,粟裕、张震率三野机关先行离开孙家圩子,经凤阳、明光等地后到达盱眙城,4日夜至泰州白马庙;四天后,邓小平、陈毅等也离开村庄,从蚌埠乘火车来到肥东瑶岗。4月21日,渡江战役打响……

      虽然70多年过去了,但孙家圩子的父老乡亲们都不曾忘记总前委领导在此度过的一个个不平凡的昼夜。这光荣而非凡的历史,让蚌埠人民感到自豪。

      1999年,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将军回到孙家圩子村看望村民,并确定此处为渡江战役总前委驻地。2004年蚌埠市对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进行保护维修。2008年建成旧址纪念馆并免费对外开放。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纪念馆,占地20.4亩,展览面积约1100平方米,总投资700多万元。纪念馆分旧址区和展览区,旧址区布有邓小平旧居、陈毅旧居、张震旧居、司令部会议室和大食堂。展览区分为五个部分:将星耀珠城、淮畔定方略、决胜千里外、利剑向江南、送军过长江。用各类实物、历史图片、资料等分别对邓小平总指挥的总前委在孙家圩子的活动和蚌埠人民支援渡江作战的情况进行了丰富而系统地展示。馆内真实的场景,战役遗留的实物及带血的文字描绘,让人们亲身感受到革命斗争的残酷。展现了一段在中国军事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现代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而又意义非凡的历史。

      -05-

      孙家圩子村北靠定庵村、南与凤阳县交界,总面积5.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86亩。人口1800多人,辖10个村民小组。

      据史料载,孙家圩子,解放前隶属凤阳。1958年,孙家圩子规划为蚌埠市郊区。因杏树广泛种植,又地处梅花山脚下,故更名为杏山村。经长期缜密的资料收集,2008年,蚌埠市政府将此地复名为孙家圩子村。

      长期以来,孙家圩子村主要以集体山林和杏山水库出租等为经济支撑,村民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产品收入、外出务工几方面。

      近几年,在“村两委”带领村民奔小康的道路上,他们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大自然馈赠的美丽风光,积极探索创新。依托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经济。村容村貌提升,村人居环境得到优化。

      曾经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展示出盎然的生机。大棚农业成规模、绿色自摘园开放、红色旅游业成网红。

      今天,孙家圩子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成为蚌埠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首批全省共青团教育培训实践基地。孙家圩子村也荣获“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称号。孙家圩子村正在申报“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

      -06-

      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年。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力度加大,农村的一些短板弱项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据孙家圩子村干部介绍,村书记带着村两委成员经常走村串户,倾听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村民的思想动态和家庭的变化情况,掌握每家每户生活状况。对一些困难党员和群众,积极开展对口帮扶。对重病户、重残户,明确专人负责进行帮扶。每逢春节前,村干部都一个一个上门慰问困难户,并把低保户、五保户作为重点对象。

      如今,“红孩儿”滕炳云家是五世同堂。他是邻居亲戚朋友称赞的福星老人。据村干部介绍说,滕炳云是一位优秀老党员。村里一些活动还坚持积极参加,还是村里义务宣传员。他把老一辈革命故事宣讲给下一代,让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

      -07-

      现在,乘着国家惠民政策的东风,村里率先成立安徽省杏山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解决了部分村民上岗就业问题。村里的致富能手也一个个冒了出来。孙本辉、卢家祥就是村里家户喻晓的致富能手。

      孙本辉是一名退伍军人,有20多年的党龄。他致富不忘乡亲,带头为家乡做好事、扶贫济困,用实际行动善行乡里。他原是一家保温瓶厂工人,2005年,他和几位工友回到村里,一起创办了蚌埠市耀得保温容器有限公司。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刚创业时,生产出的保温瓶产品没有销路,资金周转都成了问题。于是,他带领职工不辞辛苦的全国各地跑市场,渐渐摸清了市场需求。后来他不断进行产品技术创新,还申请了产品专利。通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公司年产值突破3000多万元。生产的产品95%以上主要出口中东、非洲地区。同时,还为70多名孙家圩子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上班的机会。

      致富能手卢家祥是孙家圩子种植大户。他种植的西瓜、萝卜都形成特色规模。村干部也积极给予支持帮扶,将田间地头的事赋予了文化技术含量。为卢家祥请来专业技术人员专门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并帮助他多方联系推广特色农产品,扩大了销售渠道,形成产销“一条龙”,从而解决了卢家祥的后顾之忧。现在,卢家祥种植的西瓜和萝卜有18亩地连年收成喜人。

      上面有各级政府的支持,下面有致富能手的带动,孙家圩子村民们的年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许多村民家都大步迈进了小康生活。村民家用的电器化不用说,就连私家车也接二连三地开回了家。

      蚌埠孙家圩子村,中国革命史上闪亮的小村庄,变得越来越美好。

    【审核人:站长】

    《李桂珍:孙家圩子的闪亮印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本文标题:李桂珍:孙家圩子的闪亮印迹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149-180267-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