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优美散文人物散文
文章内容页

王耀清:他的名字叫“潲桶”

  • 作者: 林林
  • 来源: 原创
  • 2020-04-23 19:49:04
  • 被阅读
  •   年前我常在村委办公室筹备重建祠堂落成庆典的事,有一天忽然一个老人伛偻着身子,拿着一张申请贫困户的报告,脸上的皱褶像冬天的湖床一样,干干巴巴的布满裂纹,头上顶着一顶油黑油黑的鸭舌帽,下巴胡须拉碜,参差不齐,灰白相间。拿报告的手指粗得像山上的老桃树一样,裂着条条黑缝,指缝里藏着几个月的乡土万物,指甲凹陷弯曲;说话低沉,眼神卑乞!差点不认识了,原来是村里的名人“潲桶”呀!一两年不见苍老了好多!六十老几的人,看起七十有余了!看来岁月这把杀猪刀,都冲着他砍的。

      话说这“潲桶”呀!他弟弟叫“俊良”,他就叫“潲桶”。老人说娶个贱名就好养,不知道他儿时遇到什么坎才会取个这么贱的名字。“潲桶”年轻时可是村里响当当的人物,说他响当当,并不是指他骄横跋扈,反而他是个特老实本份,打一棒槌也挤不出几句话的人。说好听点其实他是敢于尝试,勇于检验事物真理,并付诸实施的牛人。

      潲桶年轻时特立独行,做了很多奇葩,却让村人奚落的事,流传至今成了村头巷尾贻笑大方的谈资!

      要说他的奇葩故事要追溯到他爸爸那儿开始。他爸叫王举翰,是读黄埔军校出来的,被校长洗脑了,愚忠党国,愚忠委座,以至于解放战争不会弃暗投明,分不清形势站错了队伍。被俘后在洞庭湖农场劳改十三年,被释放回家时到了村口却不知道村子在哪!操着普通话问村里一个路过的农人“鳌塘在哪里”!须不知站着这村口就是他要找的鳌塘村。这笑话传了几十年了,以此也就开启了“潲桶”传承开挂的非凡人生!

      那年代像潲桶这种父辈在国民党当过兵的家庭成份是很难娶到老婆的。三十七八还是形单影只,不过牛人自然有其不寻常的想法,他们懂得另劈蹊径,脑袋灵泛着呢。在一次水泥厂挣副业的过程中了解到同样有个娶不到老婆的男人,收工后躺在连铺上谈人生聊梦想,他们竟能掺合自己的妹妹嫁给对方,于是两个男人结婚成家,努力的成为了对方的妹夫!

      在我记事起潲桶就一路狂飙,活出不一样的人生!九十年代初那时年轻人开始南下广东打工,一直紧跟时代步伐的潲桶怎甘寂寞,随村里年轻人意气风发的南下进厂,那时进厂可没现在容易,挑肥捡瘦的,尤其是男的,又上点年纪很少厂家愿意接受,偶尔有厂需要劳力,面试提供学历证明时都被四十多岁的潲桶自信满满一张和年画差不多大的高中毕业证覆盖了半个办公桌,还有这奇葩的名字弄得招工人员哭笑不得!要知道九十年代的毕业证已经换成了小本子。

      因木讷倔强又不讨喜的脾性,几经转厂,最后只能在不包吃住的建筑工地上打工。在年前放假的前一天又出一起奇葩事件,因为次日就回家了,好家伙!他把吃剩的十来斤大米都煮成饭坐车带回家!工友们问他,你干嘛不带米回,他说带饭方便,在车上谁饿谁吃,想吃就吃,多好呀!那年代能吃饱又不花钱细想这主意也不无道理呀!

      潲桶长得还不算太磕碜,但不苟言笑,勉强挤出点笑都跟哭似的。可他算是有福了,虽说这老婆是换来的,但也长得一表人材,贤良淑德,还为他生了四个小孩两儿两女。孩子多了负担就重了。潲桶可也是有担当的人,每天起早贪黑的在田里忙活着。人家打谷机都是一前一后两个人抬,他就一个人背。潲桶对新鲜事物最敏感了,人家在一兜一兜插秧;他就用抛秧了,看起来还真快;可长起来就不理想了,那秧抛得不均匀,稀的稀,密的密。密的地方杀虫、除草、施肥都进不了,易起虫,稻穗又短,谷粒不丰满!稀的也不见得会好!最终还是行不通,因此又让乡亲们调侃的得满嘴流油。

      潲桶又嗜酒,喝醉了就睡在马路上,谁都叫不动,几次都几个人像抬猪一样抬回家!醉得多了吃饭的时候老婆就不给他喝!可聪明的他总有办法能过足瘾!出田里、地里干活的时候他带出去,当水喝,解渴!慢慢的村里人,知道他的习惯。在他家的田埂上草苁里总能找出些瓶瓶罐罐来,有些是一瓶满的没喝过,藏哪里他自己没找着的。他就这样的人,有时先知先觉,有时浑浑噩噩!

      有一年潲桶养了一群鸭子,养大了舍不得卖舍不得吃!原来他又有了点子,要做北京烤鸭!我们村之前种过烤烟,家家户户有一间烤烟房,他就用来烤鸭!这天不知他在哪喝了些酒,守在烤烟房里烤鸭睡着了。幸亏他老婆及时发现,他因缺氧已窒息在烤烟房里,手脚冰凉!她老婆才叫人把他抬到板车上,想拉去乡医院抢救,半路上他奇迹的在板车上坐了起来!没把他老婆吓个半死!

      之所以我对他比较熟悉是因为十多年前我和他是村里两百多户人中寄居县城扒食的两户人家之一。那时我在开店卖手机,风不刮日不晒的,特别轻松!他就辛苦了,做着走街串巷蹬三轮给人送藕煤的营生。为照顾他生意我一直烧他的煤,他也一直找我买手机上户,你来我往就比较熟悉了。送煤是个苦力活,心想他一身犟脾气蛮力气算是用对地方了!常常挺着一张乌七麻黑的脸,留下眼珠和泛黄的牙齿算是白的。那刚从机器出来的藕煤,湿湿的特别的沉!有时看到他用板车送煤,肩挎着牵绳,斜着身子,脸差点贴着地了,车轮子却缓缓的蠕动着圈,偶尔会看到特温馨的画面,就是他年轻漂亮的老婆在后面推着,挺让人动容的。

      现在的潲桶好了,儿女长大都成家立业了,大儿子在县城加盟了中通快递连锁生意很不错,买了房子,娶上城里的老婆,小儿子在部队考上了军校要当军官了!两女儿像她妈长得清秀,像她爸头脑灵活一起开了个美发美甲店,听说打算开分店了!

      按照规定他现在儿子在城里有房不享受贫困户的政策!我耐心的跟他解释。他也很诚恳的接受了;鉴于他那95岁的患白内障的老母亲我给他起草了一份报告,高龄残疾老人享受每年600元的生活补贴,要他在乡里去办理相关手续,他非常感激,连说辛苦辛苦!

      唏嘘这人的一生,谁都抵抗不了时间的公平,不管你有多牛多犟,或是多穷多富有。老年的潲桶再也没有年轻的那份干劲和钻研的精神了。一样的回归平凡,潲桶本也就是个遵纪守法,老实本份,只是爱埋头苦干,身体力行,生活所迫努力想走出一条捷径的人。他的勤劳肯干,他的默默无闻,他的执着创新这何尝没有值得我们晚辈学习的地方。他的儿女就是他以身所则培育出来最傲人的成果,也是值得炫耀的财富!

      农村里的“潲桶”不止是装着残羮剩饭,它还装着未来和希望!

    【审核人:站长】

    《王耀清:他的名字叫“潲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本文标题:王耀清:他的名字叫“潲桶”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90-128387-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