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优美散文叙事散文
文章内容页

李小萍:一张珍贵的照片

  • 作者: 紫霞
  • 来源: 原创
  • 2019-07-28 22:00:12
  • 被阅读
  •   翻开那本相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浮动着岁月的痕迹,也触动了我久远的思绪。

      这张将近40多年的老照片上有60位唐山人,年纪最大的78岁,最小的是个11岁的孩子,有当涂县医院20多位医生护士,还有我和张家贵指导员,共计80多人。照片上题词为“地震何所惧,阶级情谊深。”记得我们是在当涂县医院门前合影留念的,那是1976年9月9日。

      拿着这张照片,一-辨认上面的每个人,想象着他们在我脑海里的名字,音容,笑貌。真是感慨万千,心情久久难以平静。

      那是一个全国人民永远也忘不了的事件: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里氏7.8级强烈地震,这是400多年来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地震之一。正是这场灾难把我和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60位唐山人联结在一起100多个日日夜夜,让我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记得唐山震后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决定实施国家级救灾,成立各级指挥部,以解放军为主体对口支援,有组织地进行自救、互救活动。10余万人民子弟兵紧急奔赴灾区救援;全国各地5万名医护人员和干部群众紧急集中;救死扶伤和运送救灾物资。10万名危重伤员由专机、专列紧急疏散转移到全国11个省市治疗。

      而我,就是那五万名医护人员和干部群众中的一员。

      清楚的记得,1976年8月初,时年27岁的我是当涂塑料厂拉丝车间的副主任。接到厂里通知,我被借调到当涂县地震救治办公室工作。当时的副县长周杰武,召集我们从各单位抽调上来的人员紧急开会,并且布置了任务。我被分配到当涂县医院第五病区任副指导员,指导员是县邮电局政工组组长张家贵。

      我和张指导员来到县医院后,即刻安排分配到五病区的医护人员开会,传达县收治办的指示,并告诉大家运送到当涂县治疗的唐山伤员专列,第二天晚上到达火车站。

      老天似乎洞悉了这人世间的惨烈悲剧,哀嚎的雨一直在下。伤员专列到达当涂县火车站的时候,县里从各单位抽出基干民兵组织了担架队巳经在火车站等候。在火车上就已经编排好伤员医疗点,病区、病房、病床的编号,火车一停我们快速接人。

      一切都在紧张有序中进行,张指导带领一部分医护人员到火车站接收伤员。我则带领部分医护人员负责在病区门口接待伤员,并负责传号给各病房的护士,由她们把伤员按编号送到各自的病床。

      好像是晚上8点多钟,我在五病区门口接到第一副伤员担架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那位78岁的老人。我紧张的心仿佛要从嘴里蹦出来。灯光下,老人的脸色苍白,连嘴唇也失了血色,静静地躺在担架上。容不得我多想,担架一副接着一副来到我面前,我不断地喊着8号病房4床,6号病房3床,5号病房2床……身后护士快速领着担架将他们送到各自病床。半小时不到,60名唐山的伤员全部安排到位。

      雨后的夏夜,空气格外清新,树上的叶儿在灯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点点星光,可我却是分明听见了压抑着的哭声。我知道是那个孩子,那个在地震后从废墟里爬出来,用手拼命的,不停地扒拉砖头瓦块想救埋在砖瓦里的妈妈。可怜!一双小手十个指甲全掉了的11岁男孩。他没能把妈妈救出来,他常常在内疚自责中哭泣。

      我走过去揽住孩子,抚摸着他的头说:“孩子,想哭就放开声哭吧,可是你要记住,这是天灾,不是你的错。”孩子抬起头,抽泣着说:“阿姨,可是我想妈妈啊”!“我知道你会想妈妈的,阿姨也是小时候妈妈生病离开了我,我也像你这样伤心难过……孩子把头靠在阿姨的肩膀上,闭上眼睛,我们闻闻风中的花香,睡上一觉,明天就来了。”孩子在我的怀里渐渐止住了哭泣。

      在医护人员精心护理下,所有伤员都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可是还有很多人无法摆脱地震造成的阴影,有时他们噩梦连连,“闭上眼睛,就是房屋倒塌的情景。”有的人成天说头晕,好像眼前所有的东西都在晃动,他们恐惧和担心着,害怕地震随时都会再次发生。

      记得有一天夜里,突然病房里伤员一阵风向外跑,嘴里不断喊着“地震了!地震了!快跑啊”……

      我们好不容易把惊慌失措的伤员们劝回来,并一再地告诉他们虽然有许多地方都在闹地震,但我们县里有24小时灾情测报,你们病房里又有我们守夜值班,夜深了伤员们这才散去。

      这次风波起因原来是—伤员们自已在墙角放了简易测震器,(两个酒瓶口对口竖起)被哪个孩子夜里上厕所不小心碰倒了,瓶子倒地的声音,他们误以为是地震引起的地动山摇。

      一波刚平,另一波又起,伤员们的伤势虽然逐渐好转,伙食又符合北方人口味,可是我们却发现有些伤员突然间不吃饭了,还有的吃也很少的,这又是怎么啦!我问他们原因时,可他们只是流泪,叹气,就是不说话。

      唐山水泥电杆厂的女工张惠芳(骨盆骨折)是位热心人,我委托她了解伤员闹情绪的原因时,她和我们共同分析情况大概是:“有些伤员是因为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也有的是地震中失散了家人;还有的家人受了伤却不知去了哪里治疗。”当时,他们自已在地震中受了伤,被疏送到千里之外安徽当涂治疗。部分伤员的伤情也很严重,需要外科医生手术治疗。现在,经过医生手术治疗,器械和药物治疗,有些伤员的伤情已有好转,有的伤痛疼也减轻了。所以,这些伤员就开始思念亲人了。

      虽然是医护人员治好了伤员的外伤,可我们工作人员却疏或了伤员的“内伤”。因此,我们耐心调治伤员“心结”找他们聊天,谈心,拉家常。来减轻伤员悲痛、焦虑、思亲的痛苦。

      是啊!一场由天而降的灾难使得他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加上全国各地都在闹地震,当涂县也不例外。家家户户都在门外搭防震棚,一些老人和孩子们宁可忍受夏日蚊虫叮咬,也坚持在防震棚里过夜,更何况唐山的伤员们。有些伤员心情烦躁,情绪波动是正常的。我们工作人员反复做伤员思想工作的同时,在生活上更加关心他们。

      于是,我们根据伤员们来自北方,爱吃面食和饺子的习惯,请轻伤员到食堂帮我们包饺子,请他们说说地震中获救的亲身经历。煤矿工人徐师傅说:“因为下夜班,天气闷热睡不着,地震发生时他亲眼看到地光出现,听到了大地轰鸣声。”为了救女儿他身上多处受伤,断了六根肋骨,还背着女儿往唐山医院跑,到了医院,医院已成了一片废墟,他当时倒在医院门口再也站不起来了。

      经过互相交流,伤员徐师傅,张惠芳等热心人主动协助我们做伤员思亲想家的工作。

      9月的风,吹淡了8月的暑热,吹来了一丝丝,一缕缕的桂花香。在医护人员和我们大家共同关心和帮助下,一部分伤员已基本康复可以回乡了。经过一个月的相处,唐山人与我们全体医护工作人员结下了兄弟姐妹般的深情厚谊。1976年9月9日上午,我们在当涂县人民医院门口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幸运的是,我首批护送康复的唐山人回乡,看到了地震后的唐山。

      一辆载着各地康复的唐山人回乡专列,由芜湖方向驶进当涂火车站。由县收治办主任,副县长周杰武带队,当涂县首批康复的唐山人和我们工作人员,登上了返回他们家乡的这趟专列。一路经过南京等火车站,先后各站又上来一些各地方医院治疗康复后的唐山人。列车朝着唐山—他们的家乡驶去。

      很多年过去了,那一场地震史上最惨烈的地震,虽然摧毁了很多唐山人的家园和生命,却摧毁不了大家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的决心。更摧毁不了党和人民群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手足之情。

      一张珍贵的老照片,见证了那一段历史的天空。

    【审核人:站长】

    《李小萍:一张珍贵的照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本文标题:李小萍:一张珍贵的照片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149-57420-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