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生活随笔生活趣事
文章内容页

张守福:太和农村的“报喜”“送粥米”习俗

  • 作者: 林林
  • 来源: 原创
  • 2020-09-12 17:14:08
  • 被阅读
  •   皖北太和县的民间习俗丰富多彩,凡事讲究礼节礼仪,各种传统节庆都有特定的仪式,人的一生从出生到老年,也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事象。比如妇女头胎生孩子的“报喜”及“送粥米”习俗,就别用一番情趣。

      “报喜”,是指嫁出去的闺女十月怀胎,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后,翌日一大早,也有在孩子出生第三天的,刚当爸爸的女婿,古代是骑着毛驴,近代是推着三轮车,现代是骑着自行车,带着喜蛋、喜糖、果子、油条或麻花等四种礼物,俗称之为“四色礼”,也叫“四折礼”,到媳妇的娘家去“报喜”,把生孩子的喜讯传达给娘家人。

      一般来说,毛脚女婿一进媳妇娘家的村子,见了人就散香烟或散发喜糖,这时 村里的乡里乡亲就会笑哈哈地拖着声调说“生啦——生啦——”,女婿也会陪着笑脸点头哈腰地说道“生啦,生啦!”此时此刻,村里的长辈们就会笑哈哈地恭喜道:“难怪今天一大早树上的喜鹊就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喜鹊叫、喜事到!好好好,好好好!”村里的嫂子辈们就七嘴八舌地开始调侃了:“当爹啦,瞧你高兴得嘴都笑歪了吧!”“嘴不是笑歪了,是下扯到裤腰子上了!”“第一次当爹高兴得连路都不会走了啊!”——哈哈哈——哈哈哈——欢声笑语一阵高过一阵。

      女婿进了老丈人的家门,如果是生的男孩,他提着礼物喜气洋洋地往堂屋里的八仙桌子上摆放,摆放得越显眼越好。而如果是生的女孩,礼物就悄悄地往桌子腿下面放,生怕外人看到似的。这个细节很微妙,如果是男孩子,岳父母就笑得合不拢嘴,给女婿又是拿烟又是倒茶的,欢欢喜喜地看着女婿,像欣赏英雄人物一般。而如果是女孩子,岳父母则会低声低气地直接问:“他姐夫,啥时候待客呢?”待客,是指“满月酒”,娘家人要办的一个重要礼节。

      过去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妇女生了男孩子,在家里就有地位,上上下下、左右邻居都会高看一眼,故有“母以子贵”之说。

      不管是生了男孩子还是女孩子,来“报喜”的女婿都会跟岳父母叫苦:你二老知道咱家里人口多,过得也不富裕,勉勉强强能吃饱肚子,没有闲钱置办多少桌“满月酒”,家里几个至亲来看看就行了,过日子还长着呢,咱两家都不要太破费了,云云。

      话虽然是这样说,但娘家人是要给嫁出去的女儿“挣脸面”的。女婿“报喜”回去之后,接下来就是娘家人“送粥米”的习俗了。姥姥家给新出生的小外甥“满月”贺喜,太和民间叫“送粥米”(不知是不是这几个字,读音是不会错的),生头胎孩子“送粥米”,这可不是自己小家庭的事,这是全族乃至全村人的大事情。身为娘家父母,他们先是盘算着本族的亲人哪些人能去,哪些人不能去。接着就有选择地邀请本村的邻居乡亲有代表地去几家,通常以近邻为主,远亲不如近邻,以显示娘家人有势力,有人脉,混得好。

      闺女生投胎,这是娘家人的大喜事,不管家境穷富,都会倾其所有,为女儿和小外甥置备丰厚的礼物:缝制好的衣服,冬天的、夏天的,四季衣服一起准备;买鸡蛋、红糖、油条、大米、白面,活鸡、鱼肉等食品;给小外甥打制银手镯、银狗,等等,家境不同,送的贺礼也不一样,农村人要面子,赊账购物也是常有的事。

      为显示家族的排场,自古以来,“送粥米”都有一定的仪式感。父辈的人家,只要是没出“五服”(五代族人)的,一般是一家一个礼盒,太和民间叫“盒节子”,顾名思义,“盒节子”的构造是一层一层、一节一节的,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盒子。“盒节子”外面有框架,是两个人抬着的。外观颜色有红色的,也有黑色的。里面装着礼物,外面贴上红纸,抬“盒节子”的杠子是染成红色的,以示喜庆。如果是大家族,有七八十来个“盒节子”,排上长长的一遛队伍,有的还请上乐器班子,一路上吹吹打打,还是蛮风光的。也有请“戏台子”的,在村庄上唱大戏,一唱几天,全村人欢天喜地听大戏,像过节日一样。

      前去贺喜的人马也是有讲究的,娘家娘是当仁不让的牵头人,她可以带队去,娘家兄弟姐妹都可以去,唯独娘家爹是不能去的,这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老规矩。家族的至亲,比如叔叔、大伯、姑姑、舅舅、姨娘等,每家都要准备抬个“盒节子”。一般的亲属及邻居乡亲,都是挎上一个篮子,里面装满红糖、鸡蛋、油条等贺礼。抬“盒节子”的至亲,可以去两三个大人和一两个小孩。挎篮子的娘家人,一般是一个妇女带一个孩子,小孩子去多了,人家会看不起,认为是拿点东西不够吃的。

      娘家人到了闺女家之后,“送粥米”的男士被主人家招呼坐在农家小院子里,抽烟喝茶聊天。喝茶是喝红糖茶,穷的人家就是一碗红糖水,稍富有的家庭,则是红糖水里面打个鸡蛋。长辈妇女们则要走到房间里看孩子,给初见面的孩子拿“见面礼”。长辈妇女们拿上“见面礼”后,就开始喝准备好的红糖水,一人吃一只喜蛋。那个时候,拿“见面礼”也只能是礼节性的,家境贫寒的给一块两块钱,家境好的给三块五块钱,殷实大方的人家拿一张“大团结”(十元钱)。但不管拿多少钱,都是人情事故,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孩子姥姥会悄悄记账的,待人家有了此类喜事,“随喜”一般也是参照这个价码,且只能多不会少。

      满月喜宴上讲究“讨喜”“讨彩”,“送粥米”的人在吃饭时可以海阔天空,但不能讲不吉利的话,讲不吉利的话会带来晦气。小时候听长辈们说,村里有个小孩比较顽皮,张口闭口都是说此傻话,因此,有结婚、生孩子之类的喜事,都不会让他去的。有天,村里人张罗着去“送粥米”,他缠着大人非要跟着去,并保证一句话也不说。就这样,他跟着去了之后,果然不说一句话,行为举止规规矩矩的,大人们也都放心了。谁知,在酒足饭饱即将返回之际,这家伙大声对亲家公婆说:“我今个可没乱说话啊,以后你家小孩要是死了,就不能怪罪我了吧!”一句蠢话惊呆了众人,娘家长辈急忙赔礼道歉,赶紧指使家里人往回走,否则,说不准两方人马真的会打起来的。

      所以,“满月宴”不管酒菜如何,礼节上都要说“好”,不能说这不好那不好。到底招待的酒菜好不好,亲家人热情不热情,这要看娘家娘的脸色了。娘家娘是核心人物,如果娘家娘始终是笑逐颜开的,那就表示非常满意。而如果娘家娘脸上乌云密布,亲家公就要小心了,轻者挨一顿数落,重者就等着挨骂吧,据说,如招待的确实太不像话,有看不起娘家人似人,话不投机,亲家公挨打的事也是有的。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压筐”习俗。所谓“压筐”,就是客人拿去的礼物,主人不能全部留下,一般是留下一大半,留一小半放在筐里,让客人带回去。那个时候生活物质匮乏,人们都穷,对吃的东西都比较看重,所以,走亲戚带回来的礼物,如喜蛋、油条之类的食品,分给家中老人和孩子们吃;能保存时间长的东西,还要留存备需。

      当然,时至今日,生孩子“报喜”、娘家人“送粥米”的习俗依然存在,只是,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了。现代人有“酒店情结”,城乡办喜事都安排在大酒店里,来宾自行前往,红包递上,手机拍照,同样的灯红酒绿,同样的举杯欢庆,同样的热热闹闹,过去那种“送粥米”的阵容,以及这规矩那程序,可能永远也看不到了。

    【审核人:陈龙】

    《张守福:太和农村的“报喜”“送粥米”习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本文标题:张守福:太和农村的“报喜”“送粥米”习俗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77-180536-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