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生活随笔生活趣事
文章内容页

毛小玟:​“小美国”马嘶圩

  • 作者: 飘逸的云
  • 来源: 手机原创
  • 2021-03-11 11:38:07
  • 被阅读
  •   一大早,马嘶市场早已人头攒动。还没走进市场,吵杂声不绝于耳。走进市场,整个市场人流如织,热闹非凡,这繁荣景象不亚于当年赶圩的情景呢。

      一提到马嘶,印象最深的是马嘶圩了,素有“小美国”之称马嘶圩更是老一辈人引以为傲的象征。也是老一辈人难以忘怀的印记。

      骑楼铺头还有痕迹

      马嘶市场的前身是马嘶圩三度变迁而来。

      马嘶是惠州市博罗县园洲镇一个乡村,位于博罗县西部,距离县城约30公里,地处珠江三角洲小区外缘的江河,于沙河出口处,即东江与沙河交汇处;西与东莞石龙,石排,企石三镇隔江相望。水陆交通便捷。水运东江航运上达惠州,河源,下经石湾至珠江口,出海沿珠江可至广州;东与博罗县龙溪镇相连,北靠岭南第一山——罗浮山。

      马嘶圩位于马嘶村东面,中间隔着一条由北向南汇入东江的沙河,与马嘶村隔河相望。

      据村里九十岁老人林叔介绍,在南宋时期,公元1215年,陈氏先祖迁居韶关南雄,后又迁居东莞常平。陈氏祖先陈中位是位善战将军,战功无数。陈中位去世后,他一匹战马不时会发出哀鸣声。一天,陈中位儿子陈子贵带着孙子陈墩实骑着这匹战马闲游。突然,战马朝东江奔驰,在东莞与博罗交界处停下,马匹两蹄直立,昂头嘶鸣,意似于此定居繁衍,故得名“马嘶”。至今,陈氏族人落基马嘶村至今已经有800多年。

      商铺

      旧时的赶圩,其实赶的就是一种生活,这种生活既繁忙又快乐。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如今圩市消失在了高楼林立的钢筋水泥墙中。在惠州博罗马嘶村沙河对面,有人们熟悉的“马嘶圩”,它以一份温婉的乡情,深深地烙进马嘶人的心中,烙进了博罗园洲,甚至更多人的心中,难以割舍!同时,也见证着马嘶的历史变迁。

      在旧时,经济不发达,物资流通不畅,想购买日杂用品则需要等待“圩日。”

      “圩日”在园洲人眼中,是约定俗成的集市交易的传统日子,这种日子一般为三五天,而马嘶圩逢每月3日、6日、9日都是圩日。正是因为不常有,才与园洲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每到圩日,全镇各村的村民会蜂拥而至,来到圩街上采购日需、日杂品,基本上所有的交易都会在圩街完成。而此时的圩街便是人山人海,到处挤满了摆卖的商贩,琳琅满目的商品,火爆的交易场面,各种叫卖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声声入耳,比现在的大型超市可热闹得多。

      旧百货店

      听林叔说,1957~58年由于各种原因,马嘶圩解散,仍保留原有的店铺同卫生站。10动荡,几番变迁,马嘶圩门庭若市,变得门庭罗雀。

      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工商行政部门保护个体正当经营,逐步放宽管理政策,允许农村社员以及社队多余粮油常年上市。大约在1980,原籍马嘶村的香港富商,捐款重建马嘶圩,改马嘶市场,地址位于村前;因为市场需要,马嘶市场再度搬迁到地理位置更加方便的博园路旁。

      所有农副产品均可上市自由买卖,不受限制,价格由市场经济调节。传统“三日一圩”不复存在,日杂物品开始全天候在集市摆卖。正因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种类不断丰富,加之新的农贸市场建成,渐渐地,狭小的空间不再能满足原住民对于生活的追求,一些人开始陆续搬出老街,原来古色古香的建筑也开始被人认为过于陈旧,老圩失去了原来的色彩。

      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势要走进老圩,感受一番“小美国”的兴衰。

      走在老圩,许多房子墙壁上仍然遗留着许多旧时的印记。虽时间久远,但至今隐隐约约还能感受到老街当年的繁荣盛况。经过岁月风霜,“老圩”已斑驳破旧。

      马嘶圩纵横街中央

      从河堤(即马嘶桥墩往东一百米左右)下坡,大哥开始给我介绍,左边一排2层楼房就是当年的食品站,随着车徐徐下坡,慢慢左拐进去,便进入马嘶圩,两边是拆了重建的房子,明显,这里已经没什么人住了。

      车子缓慢往里面行驶,路过见到的都是旧的房子,主人已经搬迁到镇上去或是在马嘶村那边的新房居住了。

      车子在一间房子门口停下来,下了车,大哥像回到久违的童年乐趣之地。他兴奋地告诉我,你看见的这房子,就是当年茶楼,还是当年那样,我充满新鲜感地朝眼前的房子看,茶楼三个铺面,两层,侧面有个小阳台,中间是正门,蓝色木门紧闭;左边有个小门,右面有个窗口,据大哥说,当时就在这个窗口卖包子。看完茶楼,向前走了大约四五米,大哥停在一间店门口前,这是百货店,百货店仍然保持当年那样,门侧边留个窗口,以便摆卖货物,虽然木门紧闭,依然可以感受当年买卖热闹情景;这是邮政局,以前整个园洲都到马嘶圩寄发物件;这间是当年的旅馆,这旅馆算大了,有九间客房。里面有两层。我们没法进去,估计是阁楼式吧。这旅馆靠市场中心位置。

      旅店

      我们一边走,一边听大哥讲马嘶圩当年盛况,走走停停,我忽然被一间房子窗户上的字画吸引了过去。看木窗上的字和画,是有一定历史了,连窗户上都画上字画,可见主人应该是家境殷实和文采出众的商户。我看着字画出神,真的想去打听一下,这画和这店的主人还有后人吗?说来也是巧,我们发现这店铺传来音乐声,我不顾大哥劝,直接走近门前探个究竟。果然,屋里走出来一中年人,他介绍说,这店铺是他岳父的曾祖父传到现在,足足上百年历史了。这算是保存最完整的百年店铺了。岁月痕迹仍清晰可见。这算是上一辈留下来的产物,

      我仰头看,窗页底面是褐红色,四扇白底黑字。三扇花鸟起鸣。跟店主人聊了一会,再往前走百米内都是乧木铺,缸瓦铺,大哥说这段没那么热闹,都是些不关紧的店了。

      园洲公社中国银行旧址

      然后我们又往回走,在旅馆门前停下脚步,大哥若有感触,伸手指一下东边一间房子说,那间是中国银行。我一听,啊?嘴巴张的大大的,一个小小马嘶圩,马嘶只不过是个小小村庄,还有“中国银行?”我带着疑问的眼神看着大哥。大哥郑重点点头,说,是啊,是园洲公社唯一一间银行来的。与中国银行并排的店铺都是一些杂货店,服装店等。我确信是园洲中国银行旧址后,不顾杂草重生,走进去,怎么也要留个照,以做纪念。

      拍完照,大哥又饶有兴趣地向旅馆西边慢慢走过去。我像怕错失什么好东西似的跟着过去,他对眼前一派颓废的房子说,这也是百货店,里面很大的,有很多东西买的。百货店对面是榨油坊,咦,这里有棵榕树哦,看树冠,应该有百几十年了。大哥接话道:榕树走过去就是码头了。货船渔船都在这个泊岸,把商品,货物运到这圩来卖。

      我发现,马嘶圩依据沙河地形,由北向南,纵横交错两条街道组成。旅馆,邮政局,中国银行在圩的正中央。建筑以二层“下铺上居”骑楼式商业建筑为主。

      站在马嘶圩中央,为“小美国”之称的马嘶圩找到了佐证。

      夕阳西下。一抹余晖正透过“马嘶茶楼”的残旧瓦檐照射在窄窄的街道,一条条金黄色的光束把老圩的身影拉长,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审核人:站长】

    《毛小玟:​“小美国”马嘶圩.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本文标题:毛小玟:​“小美国”马嘶圩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77-185948-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