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有奖征文校园趣事
文章内容页

背诵:让大学语文越走越远

  • 作者: 作者: 范宇
  • 来源: [db:来源]
  • 2019-11-23 13:12:30
  • 被阅读
  •   我是一个误打误撞闯进文学花园的青年,说误入,因为我一直读的都是理科的专业。当我得知理科生也会开设“大学语文”这门课时,我要比班上任何一个同学都更兴奋。早已闻到花园里沁人心脾的芬芳的我,净身沐浴,怀着一种佛教徒对佛教般的虔诚,走进“大学语文”的课堂。­
      
      不过,我的这种兴奋很快就湮没在了自己最初的期待与课堂平淡的强烈的落差之中。当然,对语文课堂产生抵触情绪,还不是因为语文老师经常对她的专业知识把握不准,而是她创造性地提出了“背诵并记忆住书中的文言文,你就是有文化的人”这样一个观点。只是个人提出一个这样的观点,其实并没有不好,可以做为一种有别于他人的创新。但是,在这种创新的积极与消极作用没有得到广泛论证的情况下,就把它推向正急需吸收文化营养的的大学生,这就有些问题了。­
      
      问题还有些严重:语文老师不仅提出背诵就是文化,还全面实施了这一想法。把大学语文这个科目的期中与期末的考查方式都定位到背诵,一则全文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一则全文背诵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
      
      虽然,我的文化知识还甚是浅薄,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但是来自于遥远的、淡淡的文化声音,让我又情不自禁地产生一个这样的疑问:“难道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到了今天的高等学府,就仅仅只剩下摇头晃脑的背诵几句文言文吗?”­
      
      我们对文化似乎有一种很深的误解,好多人都以为能够背诵几句文言文就是有文化,能够吟颂几句诗词就是文化。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假如季羡林先生背诵不出《长恨歌》,林非先生背不出《少年中国说》,我们就能够说明他们没有文化么?显然不是。我们都以为像王阳明、朱熹这样的大学问家肯定能够全文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如果都要求全文背诵的话,那我们不就要被祖先创造的这些优秀文化,压得喘不过气来么?其实,对于我们优秀的文化,我们接收的最好方式不是背诵,而是以分析、理解与探索的方式吸收里面精华的东西。
      
      我想要求以背诵作为考察方式的大学语文老师,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吧。当同学们为了那点微薄的学分,把要求背诵的文言文背得滚瓜烂熟,而当问起他们文言文中的内容、思想和现实意义时,却一概不知。前不久,我们的期中就以背诵白居易的《长恨歌》的方式进行了考察。全班八十多位同学,大多都能够滔滔不绝、行云流水地背诵出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可是当老师让同学起来讲述一下《长恨歌》里的大体内容和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时,竟然一个接连着一个都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出来。语文老师感到很是惊讶:“你都背诵了整篇文章,怎么还说不出它的内容呢?”这个问题,我觉得问得太好了,为什么会说不出来呢?
      
      《长恨歌》的内容并不难,反映的主题也不是很隐晦,对于烂熟于胸的文章却说不出来,无非就是艰难背诵导致的结果。我们都知道,要背诵像《长恨歌》这样的长诗,一般人,绝非是两三日能够熟读成诵的,洋洋洒洒的《少年中国说》就更不用说了。这种强迫式的背诵,又给予不多的时间,还要面对那么多的功课,对文化的传承真的有积极的作用吗?答案从同学们支支吾吾的回答中,我们已经不难得出了。我想要弄清楚一个问题,我们要传承的文化到底是一种形式,还是一种内涵?当然,无数的学术研究已经告诉我们:内涵远远重于形式。我们可以不会背诵《论语》中所有关于“君子”与“小人”的句子,但是我们却应该要理解君子与小人的差异与对立,从而明白“君子之道”对中华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不会背诵《墨子》里所有关于“兼爱”与“非攻”的句子,但是我们应该要理解兼爱与非攻的终极人文关怀,从而看到墨家思想灿烂的光辉。所以,我要请大学里的各位语文老师和各位同学注意,文化如果仅仅是要完完整整地背诵下那些生涩的文言文,那么中华文化的闪耀了几千年的光芒就会在今天的夜里变得黯然无光。文化传承的是内涵,是思想,而不是形式,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这一点。
      
      还记得,余秋雨先生就对读中国文化做过一些描述,原话我已记不太清楚,大致内容是这样:“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我在读过之后,它的内涵与思想我留下来了,这些是我的分析,我不会忘记。而对文化的具体形式,我只会留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如果在写作时要用到,便会根据这点模糊的印象去查证。我们在读中国文化的时候总是抓住一些细节不放,那么我们将误入中华文化的迷雾中去,不能自拔。”其实,余秋雨先生的这段话是极为有道理的,就像是去阅读作为我国文化中很小一个部分的诗歌,只是唐朝就会让你穷尽一生,也不能从从容容地全文背诵。我们需要考虑。就算是你能够全部背诵下来,那么又考虑过这样对文化有什么样的积极意义呢?既然,中华文化那么博大精深,我们为何总是要抓住那些琐碎的细节抑或是形式,牢牢不放呢?
      
      这样着实没有什么必要,既对文化的继承与播扬无益,也苦了自己短暂的生命。
      
      不管身份,在文化面前每个中国人应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可以背诵不了《庄子》、《孟子》,但是我们能够在茫茫的黑夜里听到一种声音,那就是文化的呼唤。既然,有了责任,有了呼唤,我们就不能让大学语文走向一条不归路,越走越远。所以,我不得不向大学里以背诵来作为文化传承方式的语文老师,提两点小小的建议。第一,文化的传承,不是形式,而是内涵,那么是不是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对作品的解读与探索上面呢?第二,大学正是学生们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那么是不是应该发出一个正确的信号,把理解中华文化作为一种良好的考察方式呢?
      
      当然,这些建议或许还有些不足,但是我对大学语文的一种愿望至少已经发出。我深知,只是一味地背诵文言文,大学语文必定越走越远。所以,我希望更多的大学语文老师能够正视这个问题,也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途径,让大学语文回到我们的身边,让中华文化继续滋润我们。
      
      我坚信,一味的背诵迟早覆灭,深厚的文化不会远离。
      
      

    【审核人:站长】

    《背诵:让大学语文越走越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本文标题:背诵:让大学语文越走越远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83-98944-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