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生活随笔成长文章
文章内容页

范翠红:童年,那些与吃有关的记忆

  • 作者: 杨雨
  • 来源: 手机原创
  • 2021-02-23 16:10:08
  • 被阅读
  •   小时候我家人口多,两个老太,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加上我们姊妹五个,一家十一口人。人多地少,粮食总是不够吃。春夏两季案板上的吃食基本是杂面馍加上各种野菜窝窝,野菜糊涂(方言:粥)。家家户户一年到头见不着几次白面馍,由黄面和白面做的“花老虎”卷子得是病号才能享用到的“小灶”了。

      日子也不是一味的苦,解馋打牙祭的机会还是有的。庄户人家过日子仔细,春种夏锄秋收,只有冬天稍微松闲些,于是,男婚女嫁的喜事都放在冬天。每年冬天,都是北方农村人最舒坦的时候,也是我们小孩子们有机会改善伙食的季节。亲戚邻居家有喜事,日子再不济,人情也会花,或三块二块或五块八块,再不然可以用实物代替:两袋谷子,二十斤小麦,两床家织布被单……都可以当做人情。我曾听奶奶说过,爸爸的同学高二孩退伍回家结婚,爷爷给他家送去了两袋麦子。

      收了人情的事主办喜事就要管饭,老家农村叫“吃大席”。北方冬天少雨,庄户人家喜忧事席面都是安排在自己家露天院子里。事情前几天,事主就请村里“大师傅”到家里支锅。支两口大锅,用土坯或者方砖垒起高台子放置锅碗瓢盆等厨具,吃席的桌子都是邻居家吃饭的案板现借来的。所以,村里一家过喜事,半个村里的人家都得蹲着吃饭了----案板借出去了呀!

      在我家,奶奶是总管家,亲戚往来都由她安排。我是奶奶的心尖子,因此,串亲戚吃大席我去的最多。无论红白事都是管中午一顿饭。这一顿饭很有讲究,席面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合碗席”。合碗席是六盘凉菜加四大碗。凉菜四荤两素,四大碗得有鸡肉、猪肉、羊肉和大米饭。小时候老家席面上把米饭当一个标志性的“大菜”。压得实实在在的一大碗白米干饭,倒扣在盘子里,像一个大馒头的形状,上面撒上白砂糖,顶上盖着染红的熟鸡蛋蛋白,或者撒上青红丝(一种食材)。有这道菜整个席面就被称作“合碗席”,是最高档次的大席。

      十个菜上结束,还要上两个汤:一个酸汤,一个甜汤。右肩搭着新手巾的跑堂小哥们在一桌桌露天的宴席间穿梭上菜,他们活络敏捷,左手拖着托盘,右手夸张地虚赶着挡道的人,一边报菜名一边把菜稳稳地送到各个桌子上。一声嘹亮的“白丸子来了......”把酒席推向高潮。一只蓝边大海碗,热气腾腾的汤里醒目地漂着雪白的肉丸子,除了大白肉丸子还有一种现炸的指甲盖大的焦糖色脆甜的菱形面泡,还夹杂着由鸡蛋薄饼切成的蛋丝,再加上青丝丝的芫荽,罕见的紫菜……啊,光是看看就让人垂涎欲滴呢。舀一勺入口,汤汁酸辣鲜香,丸子表皮润滑内里筋道,别提有多鲜美了。一般每桌安排八个人,白丸子每碗汤里只有八个,有的大人带着小孩,丸子就不够每人一个了,还有的嘴馋,一勺舀下去捞去两个,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吃“白丸子”是要抢的。甜汤也很有特色,但比起白丸子,除了粘甜我却记不清楚它的味道了。

      吃过午饭,事主家还会发一个白面蒸馍给各桌在座的大人带回家,那馍净白光洁,柔软圆满,顶上用红曲点着圆红点,非常好看。这大概像我们现在出人情去参加宴席,吃过饭事主发给大人们每人一包香烟是一个道理,是作为回礼的。因粮食紧缺小孩子是没有的,一般亲戚吃大席只准带一个小孩,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我和二妹轮流外出吃席,我主要跟爷爷奶奶出门,二妹跟妈妈爸爸一起,极少同一天出去的。出门吃席的衣服鞋子我俩不分彼此,谁出门谁挑好的穿,从来没争抢过。

      我记忆中的第一次挨打,却是由和妹妹争抢一个吃大席带回的白面馒头事引起的。

      老家有句俗话“一顿大席饱三天”。有人理解为在酒席上饱餐一顿,可以省吃家里三天饭食。我的理解却是吃一顿大席,三天都不想吃家里的饭菜。有一次奶奶带我吃大席回到家,记不清谁家办喜事,其实我们小孩子才不关心谁家呢,只关心能不能吃一顿好吃的。喝汤时(北方农村称吃晚饭为“喝汤”),奶奶把藏了一下午的吃席带来家的白面蒸馍拿给父亲,我和妹妹眼巴巴的望着父亲手里白馍,等着他分给我们。父亲拿起来闻了闻,小心翼翼的拗开,一半先给妹妹,一半给我。不知道是父亲掰开时没注意还是蒸馍上红点本来就点偏了,妹妹拿到有红点的半块蒸馍喜形于色,我分到的一半一点红丝都没有。看着自己手里的半块蒸馍我简直要哭了,我认为白面馍是我跟奶奶吃席带来的,红点的一半应该给我。妹妹看我想要她的一半,一口把红点吃掉了,我气得跺着脚哭起来,甩手把半个白面蒸馍扔进了院门外粪坑里。看到我扔了大馍,父亲可气坏了,提起我照屁股啪啪啪就开打。妹妹吓得大哭起来,一贯疼我的爷爷奶奶也不劝阻。我哭闹得更厉害,父亲把我拖到院子里,改用鞋底揍我。我的哭声跟过年杀猪一样难听。直到我捡起来那半个白蒸馍,父亲才消了气。

      父亲打我的夜里,奶奶抚摸着我身上的伤痕,给我讲了关于吃的一些往事。奶奶说爷爷年轻时当过生产队长,每天敲着锣挨家挨户喊村民上工。“一遍两遍三四遍,清早催到吃午饭。扛着锄头地边站,怕吃亏想多占,天天下田熬时间,一年到头吃不饱饭。”这顺口溜我现在还有印象。爷爷自己带头下田干活,从不偷奸耍滑。犁田、耙地、摇耧、撒粪、割麦、扬场,爷爷样样好把式,可一家人总是落不到温饱。

      每年到了春夏之交,青黄不接,村里几乎家家吃不饱饭。挖野菜,倒茅草根充饥成了家常便饭。小麦刚灌浆,就有人偷掐麦穗,村里派民兵看守,可是饥饿的群众太多,总是有成片的青麦穗被偷。村里派年轻劳力轮流看守庄稼,逮到偷麦穗的就往死里打,且罚没半年口粮。之所以如此严苛,就是怕生产队(集体)庄稼受到损失。爷爷讲过一个人偷玉米的事,隔壁村一户姓李的人家,孩子多,劳动力少,眼看揭不开锅。这家老头扎上绑腿,背着儿子媳妇抹黑到田里偷了几穗玉米,半夜三更回家从库管掏给老奶奶,老奶奶死活不敢煮给孙子们吃,天不亮她就跑到生产队告密,老头知道后,吓得在土墙屋里上吊死了……为了一口吃食要了人命,这是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爸爸的鞋底,奶奶的故事,爷爷的讲述,让我的童年对吃有了最深刻的记忆,也懂得了珍惜粮食的道理。

      2006年我国全部免征农业税。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进了历史博物馆。近几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又出台了新的政策,农业补贴政策提高了我国农民积极性,保障了农民的利益。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指数也随着增加了。

      忆苦思甜,吃水不忘挖井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再不用担心吃了,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丰富,食材越来越讲究。可是童年关于吃的记忆常常提醒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愿童年那些关于吃的记忆一去不复返,愿我们的祖国和谐富强,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

    【审核人:陈龙】

    《范翠红:童年,那些与吃有关的记忆.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本文标题:范翠红:童年,那些与吃有关的记忆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75-185379-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