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原创空间影视书评
文章内容页

保大太太

  • 作者: 美文欣赏
  • 来源: 原创
  • 2018-09-19 22:03:48
  • 被阅读
  •   保大太太名叫唐保三,是巢湖北岸西黄山怀里十八户唐中的中份唐村著名人物,也是晚清巢北片名士。按辈分,他是我的叔高祖,与我高祖是亲兄弟,从我父亲那辈开始叫他保大太太(家乡人管太祖父、太祖母都叫太太)就一直叫现在。家乡流传着许多他的故事,故事中他就叫保大太太。

      保大太太幼年也读过几天私塾,后一直在家农耕、织布。二十多岁时,一日坐在织布机上织布,不由的发出感慨:难道我的一生就在这织布机上度过?!于是扔掉织布梭子发愤读书,参加科举。幼时,我从长辈那听这个故事时,也仅仅把这当故事听听而已,上中学时,偶然一天翻阅《三字经》读到“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当时我有一种顿悟的感觉,觉得保大太太就是苏洵他老人家,长辈们给我们讲述这个故事就是在叫我们小辈发愤读书。保大太太在织布机上的长叹我又觉得是陈胜为人佣耕时的“苟富贵,勿相忘”,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不甘沉沦不愿屈服而发出的奋斗呐喊,是要拼搏出一个精彩的人生。家乡人在传颂保大太太故事时其实也是在推崇一种精神,那就是要努力读书,改写人生。受这种精神的影响,家乡的文风一直很盛,解放前后特别是恢复高考以来,走出了许多读书人。村中有一所小学叫官山小学,创办于解放初,虽然叫小学但却戴个初中“帽子”戴了很多年。也正是因为这里文风很盛,学校的教学质量高,远近村庄甚至镇上的学生都到这里来上学。

      保大太太看榜的故事,我不知听了多少回。保大太太到庐州府参加科举考试,到了发榜的那天,住在同一旅馆的许多人天没亮就去看发榜了,保大太太则呼呼大睡。看榜的人陆陆续续回来了,考中的人自然高声大嗓,呼朋唤友,没考中的一声不吭,收拾行李偷偷地从侧门溜回家。大家看到唐保三还在睡大头觉,都直摇头,谁都没有在榜上看到唐保三的名字,当然,谁都不好意思喊醒他,把这坏消息告诉他。保大太太睡到日上三竿方才起床,洗漱完毕,把长长的烟袋杆子往腰里一别,邀同旅店的考生去看榜,大家都推辞不去,说看过了。也有人暗示他不要去看了,榜上没有他名字。保大太太说:既然来考了,无论考中考不中,总是要看看榜的。几个朋友拗不过他,拖拖沓沓地跟在他身后再去看榜。保大太太大步挺胸地走到榜前,扫了一眼红榜,发现高高的红榜最上角被风吹翻卷下来了,那一角红纸在风中飘飘打打遮住了第一名的名字。我想这大概是浆糊用少了再加上风大的缘故吧!只见保大太太从腰间抽出长长的烟袋杆子把它往榜上一搭,呼——的一声,烟袋杆子沿着红榜从底部被推到顶端,翻卷的那一角纸被推压过去了,“唐保三”大名露出来了,保大太太把烟袋杆子在自己的名字上连连敲了几下说:这不是我还是那个?!我们的保大太太高中榜首!

      长辈们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往往眉飞色舞,带着无比的骄傲与自豪,好像高中榜首的是自己。透过长辈们的骄傲与自豪,我仿佛看到了保大太太的沉着与冷静,看到了那种胸有成竹的笃定。只不过到今天我也没搞清楚保大太太考中的到底是秀才还是举人。老辈人一个个先后走了,已无从打听到,至于家谱也在“扫四旧”中不知被扫到哪里去了。在保大太太旧居的巷口曾有一对石鼓,老辈人说,因为保大太太考中了“顶子”,巷口才能立石鼓子。这对石鼓子现在也不知所踪了。

      曾经偶然闲翻巢湖地方志,在晚清巢北片教育名士名录中看到了叔高祖唐保三的大名,没看到具体介绍,我终究也没明白保大太太到底考中的是什么“顶子”。

      高中榜首的保大太太渐渐成为一方乡绅,帮人打官司那是少不了的事。家乡有座古寺院叫指南庵(现叫相隐寺,1991年重建于西黄山南麓),原址位于西黄山东麓,寺院广有田产,寺院附近有一村庄叫靠山张,双方争夺山上流下的一口水。这股涓涓细流终年不断,拥有这口水对农作物收成意义重大。靠山张村请唐保三出面同指南庵打官司。官司焦点最后落到双方谁家先定居此地,这口水就归谁家所有。寺院陈述了他们在此地已定居了多少多少代,而靠山张在此地只定居了多少代,比寺院少几代。所有人都认为这场官司指南庵必赢无疑,哪知唐保三当堂陈词并列举例证说明:寺院传代就像虼蚤繁殖一样快,老主持与小主持往往只差几岁,有时一年之中寺院能传几代,主持当了几个月死了也叫一代,而我们俗家人传代,上下二代要相差二十来年,靠山张在此地虽然代数少但年头长。最终保大太太帮靠山张赢了官司。

      故事到此还没结束。输了官司的指南庵主持不服这口气,上京城告状,住在了某皇家寺院,一住就是几个月,也没找到机会。适逢慈禧太后做寿,要念一个什么经,满寺院资深和尚一一念来,均令办差的不满意。这时,身为挂单和尚的指南庵主持主动请命,老和尚神情庄重,一口气念下来不打一个停顿,如行云流水一般。最终凤颜大开,太后遂询问老和尚为何在此挂单?于是老和尚向太后申诉,说乡绅欺压他的寺院并夺走他们的水源。慈禧太后立刻下旨:水源归指南庵所有并夺去唐保三功名。家乡人说保大太太为靠山张村同指南庵打官司把“顶子”打掉了。

      故事到此应当结束了吧,不!保大太太“顶子”掉了后,韬光养晦,更名改字,再度参加科举,又是一举高中。再度中榜的保大太太由庐州府返乡,途经指南庵,老主持率全寺大小僧侣在寺外放鞭炮迎接。保大太太还乡后请戏班子唱戏庆祝,戏台搭在村南边的岗头上,庵里的小和尚也来看热闹,远远地看到和尚们来了,保大太太立马叫人换戏,和尚们来一看唱的是小倒戏《秃驴捣沙盆》,全都无趣地走了。

      家乡的地名一直用“指南”一词,曾叫过指南乡、指南大队,现在叫指南行政村(虽然现在的指南庵已经更名叫相隐寺,并且也迁址不在指南地界了),我想这也许是家乡与指南庵的不解之缘吧。

      家乡几十里范围内还曾经传颂着一副婚书对联:“周南第一唐北保三”。在巢北西黄山一带,唐姓为大姓,共有十八个村落,称十八户唐,在过去唐姓人口多势力大,周边小姓村落常受唐姓欺负。有南边周姓村落与唐姓开亲,随婚书送来一上联:“周南第一”。此上联一语双关:明里是说《诗经•周南》中的第一首诗《关雎》,暗里巧借地理位置说他们周姓才是第一。此联难倒了一批当地的读书人,保大太太听闻后哈哈大笑,说这有什么难的,把大爹爹名字竖上去不就行了吗,写上“唐北保三”。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我觉得这也是一副佳对了,唯有唐保三才能镇住周姓,让唐姓女儿在夫家不至于被欺负。

      保大太太的旧居在我幼年时还可以看到二进四厢,第一进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暴工堂”(音),这个名字是有来历的。当年,保大太太盖房子时,工匠们在他家做了很长时间活,天天都是杀鸡宰鹅好酒好茶地招待,但工匠们就一直没吃到过鸡肫鹅肫。渐渐地,田里农活出来了,工匠们要回家忙收割,临行前女主人把腌好晒干的鸡鸭鹅肫给他们每人带上一小包,并说你们在外干了这么长时间事,回家总要带点礼物给家里的大人小孩子吧,这点咸肫就带回家给孩子们吃吃吧。咸肫,在旧时的农村可是好东西,工匠们收到这份礼物后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人建议,我们在这里天天好吃好喝的,临走还送礼物给我们,主人家这么仁义,我们就再打两个暴工(音)把房子盖好再回家吧。关于“暴工”,这是巢湖人对加班加点给别人帮忙干活而又不收工钱的一种说法。我总觉得打暴工的人干起事情来动作就像夏天暴雨的雨点一样急速,“打暴工”应是暴雨的暴吧。于是工匠们不分昼夜连续作战,没两天,房子就竣工了,“暴工堂”由此得名。在我二十几岁时,暴工堂就已经破败的无人居住了,现今它只剩下了歪斜的墙壁和遍地的瓦砾,瓦砾从中乱生的杂树和各类杂草在风中你摇我摆。这不禁让我想起《红楼梦》中的一句诗词:“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暴工堂后面的一进房屋虽然没有倒塌,但也是“蛛丝儿结满雕梁……”

      保大太太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但在日渐荒芜的村庄中传颂他故事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村庄上空那回荡了半个多世纪的校园的朗朗读书声也渐小渐无,迁居城镇,散落各处的唐姓后人已经有很多人不知道保大太太的故事了,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他们的后人可能还会不知道自己来自巢北西黄山,来自西黄山怀抱里的十八户唐,不知道十八户唐中有个村庄叫中份唐。

    【审核人:月满山】

    《保大太太.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本文标题:保大太太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210-52877-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美文欣赏 美文欣赏
    • 会员等级:文学秀才
    • 发表文章:4438篇
    • 获得积分:20656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