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原创空间影视书评
文章内容页

张学勇:《愚公移山》的意蕴

  • 作者: 林林
  • 来源: 原创
  • 2020-04-24 17:48:53
  • 被阅读
  •   2020年是毛泽东著作名篇《愚公移山》发表75周年。

      “愚公移山”是一个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的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代表了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伟大民族精神,历经75年的风雨洗礼,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价值,成为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愚公移山》与《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合称为“老三篇”。“老三篇”的光辉思想成为中华儿女行动的指南、力量的源泉,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题记

      “愚公移山”的流传,得益于毛泽东1945年在党的七大闭幕会上的讲话。1953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成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之作。

      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出席代表755人,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全党121万党员。主席台上,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巨幅画像,鲜艳的党旗挂在两边。会场后面的墙上,挂着“同心同德”四个大字。两侧墙上张贴着“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等标语,靠墙边插着24面红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24年奋斗的历程。插红旗的“V”字形木座是革命胜利的标志。在主席台的正上方,悬挂着一条引人注目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当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人出现在主席台上的时候,全体代表起立,热烈鼓掌。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大会秘书长任弼时宣布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毛泽东致《两个中国之命运》开幕词。

      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领导机构。其中,中央委员44人,中央候补委员33人。随后召开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康生、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主席。选举任弼时为中央秘书长,李富春为副秘书长。

      1945年6月11日,大会举行隆重的闭幕式。毛泽东作了名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他指出:“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然后,毛泽东以特有的生动形象、通俗晓畅的语言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他说:“中国古代有个寓言,叫做‘愚公移山’。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老人,住在华北,名叫北山愚公。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用锄头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老头子名叫智叟的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这样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帝,他就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两座山背走了。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时任129师司令部机要科科长杨国宇回忆说:毛泽东“讲到愚公说:‘我虽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他每讲一句,即举手掰一个指头。当讲到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大山。全国人民一齐起来挖这两座大山,一定会挖掉的。”全场代表报以最热烈的掌声。

      毛泽东讲述的这则故事,最早见于先秦诸子中的《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所撰。列子的学说近于庄周,文中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愚公移山”是《汤问》中的一则。故事虽然结构简单,但内涵却非常丰富。南北朝诗人庾信把愚公移山与精卫填海并举,写道“愚公何德,遂荷锸而移山;精卫何禽,欲衔石而塞海。”明代理学家沈鲤写出:“愚公移山而期之子复子孙也,卒能感山神而役之”。尤其是经过毛泽东在七大闭幕会上的演讲,使得这个故事广为传颂。

      原文是这样的: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913年春,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求学时,在其《讲堂录》里,便记有《列子·汤问》中纪昌学射,视虱如车轮之事。可以推测,此时他已读过载于同书中的“愚公移山”了。

      从文字可查阅的记录来看,毛泽东在1938年、1939年延安“抗大”、陕北公学等学校的演讲中,不下5次讲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以此来教育学员对革命事业应抱有必胜信念。

      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毛泽东很担心单凭一时热情加入抗战队伍的人,没有持久抗战的心理准备,经受不了长期艰苦和挫折的考验。

      1938年4月30日,在抗大第三期第二大队毕业典礼上,毛泽东对即将开赴太行山等地的学员们说:“要学习愚公挖山的精神,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统统移掉。”

      1939年1月28日,毛泽东在抗大第五期开学典礼上说:“我们是长期抗战,现在同志们都没有长胡子,等长了胡子了,抗战还未胜利,就交枪给儿子,儿子长胡子了,就交枪给儿子的儿子,这样下去,何愁抗战不胜,建国不成?这个道理是古时候一个老头儿发明的,我们打日本,也是这条道理。”随后总结说:“现在我们就订一个条约:不开小差,坚持长期斗争,长期学习,不怕艰苦。”“抗战一定要胜利,这是坚定的政治方向,不怕任何艰苦困难要坚持着,不要半途而废。”这是毛泽东对愚公移山精神第一次作比较集中的现实引申。

      1945年,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一政治路线。

      为了更加鲜明生动地解释和理解这一路线,毛泽东在大会上不下三次讲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一次是4月24日在口头政治报告上讲的。一次是5月31日在大会的结论中讲的,毛泽东说:“同志们!我多次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要大家学习愚公的精神,我们要把中国反革命的山挖掉!把日本帝国主义这个山挖掉!”一次是6月11日在大会闭幕词上讲的,毛泽东此次详细讲述了愚公移山,阐明我党施行民主革命直到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启发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

      毛泽东反复讲愚公移山,是着眼于为党的历史任务永远奋斗的精神准备和作风建设。他提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为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注入了以奋斗为主题词的精神新元素。

      毛泽东引述“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他在解释中,发挥了积极因素,补充了不足之处,改造了消极成分,赋予了全新内容。他把愚公精神从人们向大自然作斗争的领域推进到社会阶级斗争的领域。

      毛泽东论述“愚公移山”象征指称是相当明显的。

      太行、王屋二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两个敌人。在七大上,毛泽东讲到:“我们现在好像坐牢一样,前门是日本人守着,后门是蒋介石守着。”可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遇到了和愚公一样的难题,被“太行、王屋二山”挡住了出路。

      九旬老人及其家人挖山不止——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以太行、吕梁山脉建立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根据地。

      聚室而谋,毕力平险——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1921年7月,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赢得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奋斗宗旨。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明了奋斗目标。目标就是方向,也是信仰,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奋斗的动力。

      杂然相许——让毛泽东想起了党内民主生活、党员的共性与个性。

      笑而止之——让毛泽东想起了怎样应对来自国内外、党内外的压力与困难。

      帝感其诚——让毛泽东想起了如何对待外援和事物由渐变到突变的运动规律。

      夸娥氏二子——中国人民大众。

      从斗争对象、历史任务到革命者的意志、信念和力量来源,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恰当的对应结构。这是对“愚公移山”非常巧妙又非常成功的理解和引申。

      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不仅肯定了“愚公”坚忍不拔“移山”的决心,更强调“移山”要争取、团结和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强调党只有充分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才能领导人民排除万难,赢得“移山”的胜利。

      列宁说过,再好的比喻对于现实也是不完全准确的。然而,对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任务、目的而言,再没有比“愚公移山”的故事更贴切、生动、深邃的比喻了。

      毛泽东不信上帝,但他喜欢把人民大众喻为上帝。

      1975年10月8日,毛泽东在会见南斯拉夫外宾时说:“人民就是‘上帝’。只要我们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个‘上帝’,我们的事业就会无往不胜。只要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的,我们就会感动这个‘上帝’,就会团结这个‘上帝’,并依靠‘上帝’去搬掉各式各样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大山’。”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愚公移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传播。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看到山东莒南县厉家寨村,全村群众艰苦奋斗两年多,把穷山村改造建设成为富裕村的材料,挥笔写下了“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语,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愚公移山,改造中国”从此成为鼓舞全国人民改造山河、改变一穷二白落后面貌的动员口号,成为一种改造中国社会、改造自然的巨大精神力量。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写诗说:“人类今娴上太空,但悲不见五洲同。愚公尽扫饕蚊日,公祭无忘告马翁。”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毛泽东的著作名篇《愚公移山》发表75年了,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传承这种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反复提倡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他在讲话中谈到的踏石留印、水滴石穿、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咬定青山不放松等等,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呼吁发扬光大愚公移山精神。愚公移山的智慧和魅力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代代相传的基因,值得永远琢磨品味。

    【审核人:月满山】

    《张学勇:《愚公移山》的意蕴.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本文标题:张学勇:《愚公移山》的意蕴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210-128451-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