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原创空间影视书评
文章内容页

绿潮百期:回望与展望

  • 作者: 林林
  • 来源: 原创
  • 2020-04-06 18:16:50
  • 被阅读
  •   《绿潮》百期值得祝贺

      ■郭 因

      时间不满一年,《绿潮》微刊即已办出百期,值得热烈祝贺。

      社长、顾问、编辑、作者和"同步悦读″的掌门人及其编辑团队,为此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使人十分感动。

      所有牢记创办《绿潮》微刊的初心与使命的作者所写的紧扣“追求三大和谐、美化两个世界”这一主题的好文章,人们将牢记不忘。

      我们所置身的世界,永远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我们的初心与使命是永远确定的。

      我们所置身的世界永远有变幻的风云,但是我们的初心与使命是永远不会变化的。

      我们将紧跟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为构建一个“三和两美”的世界、为构建一个大家相爱相助、共商共建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去不断扇动我们的蝶翅和散发我们的萤光。

      我,一个已屆九五虚龄、饱经忧患但一直在向往全人类共同幸福的愿景而不断跋涉的老人,愿和我的同人们一起为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而共勉。

      求三和奋飞蝶翅,谋两美勇发萤光;

      力促绿潮汹涌,严防浊水横流;

      小車不倒只管推,倒了定有后来人。

      期待明天更美好

      ■马丽春

      很多年没当编辑了,总是有点想念;正像二十多年前,脱下白大褂放下听诊器,却会在梦中想念它一样。忽忽多年过去,现在也不再想念当编辑了,可突然有一天,我被郭因先生口头任命为绿色文学社新任社长。我对社团活动向无经验,也很怯场,但对编辑工作却是十分的熟悉和热爱,甫一接手“社长”大任,便考虑推一个公号作为社团的新型活动(借以摆脱俗务之干扰)。这就有了链接于《同步悦读》的《绿潮》微刊。

      《绿潮》和《同步悦读》的合作属强强联手,这在创刊号中已说得很明白,这里不再去说它。

      《绿潮》运作几期后,又组建了一支小小的编辑团队打在每篇文章的下面,然后又公布了邮箱号码,不过说句老实话,《绿潮》好稿差不多都是约来的。约稿对象中既有名家也有非名家,但都是热爱写作且小有成就的一帮人。大部分作者我都很熟悉,曾经也是安徽文坛中一支虎虎生威的创作队伍,他们虽然潜伏在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里,有的已淡出江湖,有的仍在忙于生计,有的还做着总裁,然而文字之于他们,仍是心中的那份最爱。有了他们做支撑,《绿潮》还能办不好吗?我想不可能。

      《绿潮》编辑团队中有两位是老编辑(我和王金萍),而工作繁忙的非遗专家胡迟女士实是七零后的一线作家,她是真正的实力派作者,她的工作忙得一塌糊涂却对《绿潮》十分上心,先后约过不少好稿,而且每稿必转,且配发十分精彩的短评。她是编辑团队中最敬业的一位。金萍是我老搭档,曾经在出版社做过校对,在纸媒副刊做过十多年的编辑,有她在后面把着关,我十分的放心。戴旭东先生是位资格很老的写作者,也是《同步悦读》的资深作者,他肯割精力于《绿潮》,于《绿潮》亦是一大益事。至于最年轻的乐华丽小姐,她自己还有一个平台要推,又在银行做着事,一身兼数职,却也做得十分完美。她是《绿潮》中最美最有生气的一位,也最年轻。把她吸纳进来,《绿潮》编辑的平均年龄就可以往下降一降,是不是好事一桩?

      《绿潮》顾问组只有两位(春桃和苏北),却是名副其实的实力派大作家,这两大顾问都是我的老作者,更是老朋友。他们写作的名气早已超越了安徽,有的还在海外享有大名,然而他们对《绿潮》仍然深情款款。这是让我十分欣慰的。《绿潮》还有一位编外人士古月胡(胡跃华),是我老同事,她于2019年出了一本《上庄的女儿》,而在《绿潮》工作群中居然也有一个“上庄的儿子”——胡铭。胡铭先生是《同步悦读》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个检察官,工作之忙碌可想而知,但他每天都在同步群里点评文章,被称为金牌点评员,他对文学的献身精神是绿潮人的榜样。而绿潮群里居然会有上庄女儿、上庄儿子——胡铭父亲是安庆博物馆老馆长,著名文博专家胡寄樵先生。而胡家祖上是胡开文。当然,《绿潮》还有一位美学大家郭因先生做我们的精神领袖,郭老虽然年高95,但他的思维绝对会让你吃惊。

      己亥年,这些奇奇怪怪的人物结缘在《绿潮》,亦是有点奇怪的事。

      当然,不能忘却的主角还有一个白夜——《同步悦读》的主编。这个笔名也很奇怪。他的工作大概偏爱于夜里,编辑部的灯总是亮得最晚吧?白夜的付出和对文学的献身精神更让我们佩服。小小的工作群里还有一位军旅作家刘加莹先生。他的文章屡屡创下一万加。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也是一个奇怪的人物。

      一晃,绿潮出了一百期了,在百期《绿潮》上亮相的作者都有哪些人呢?我凭记忆写下这些人物(大致根据发文的先后):

      郭因、春桃、苏北、胡迟、马丽春、石楠、于继勇、许辉、鲍义来、桂严、许若齐、张建春、吴国辉、舒翎、杨修文、程耀恺、汪克让、姚云、刘湘如、沈晖、洪放、赵昂、书同、丁以寿、吴玲、董静、黄复彩、许春樵、刘敏华、苗秀侠、甲乙、裴善明、江觉迟、胡跃华、塔拉农庄、童地轴、朱治行、江泓、李传玺、陈频、杨杨、何正国、姚文学、贺建军、刘加莹、石兰、清风徐、何素平、张桂兰、王金萍、唐跃、君娃、王维红、萧寒、刘咏梅、金鑫、凌志、束晓英、刘彬彬、林天湖、黄书泉、刘政屏、陈琪、木桐……

      《绿潮》虽仅百期,却也有了一点小小的影响,让人不可忽略的是:所发文章虽未必都是美文,却也是有其独到的魅力,或情至真,或质至朴,或文厚重。《绿潮》不必以数量取胜,却会以格调以精神来要求来稿。

      《绿潮》百期只是一个小小的节点,却也值得祝贺一下,期待《绿潮》的明天更美好。

      一个和谐的家园

      ■春 桃

      去年的早春二月,我与熟知的马丽春,以及尚不熟悉的苏北、胡迟、王金萍、戴旭东、乐华丽等一批人云集在郭因老先生的家中,共商创办《绿潮》文学微刊一事。此项动意缘自郭老,老人家一辈子都在弘扬“追求三大和谐、美化两个世界”的绿色文化和绿色美学,我们这几位后学则是他那“三和两美”理念的忠实追随者。

      我是一个长期从事传统写作的作家,涉足微刊这种新媒体还是第一次。但我又是一个喜欢相信人的人,郭老半辈子历经磨难,却从不消沉,从来是勇敢地面对;他忧国忧民,又始终保持着平和的人生态度。尤其是他首倡并且一直在践行“三大和谐”,即便到了九五高龄,仍然是这般思维敏捷,精力旺盛,非但笔耕不辍,更身体力行组织多项活动,我相信,跟着他做事,只会终身受益。

      我的同龄人马丽春,同样是一位永远不知疲倦的女强人,她既要写字画画,一本一本地写书,每周还要操办出一期大皖客户端的文化栏目;她那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时时感染着我。我喜欢与这样的人为伍。

      《绿潮》终于在大家的齐心努力下很快出刊了,出乎意料的是,每一期的阅读量差不多都在千人以上,有的甚至破万!这在越来越多的纸媒濒临面市的危机,一些文学平台只办了短短一段时间就销声匿迹的今天,我们的这本微刊却显示出了不同一般的生命力。

      于是,我开始关注《绿潮》团队中原本不熟悉的几位同仁,我发现,她(他)们不但有热情,有能力,而且有爱,又有趣。胡迟是郭老罕见的孝女,她不仅工作出色,文采出众,而且数年如一日,陪伴在父亲身边,悉心照顾着瘫痪在床的母亲;王金萍是一位认真而又可爱的女士,总会被自己编发的稿件中感人的细节弄得流泪;戴旭东则是一个慈父,每每提到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女儿,脸上总是一副牵肠挂肚的表情;苏北呢,是个随意随性的人吧,似乎身上总有着汪增祺的影子,为人爽直而大方;乐华丽虽是八0后,却丝毫没有当下年轻人的浮躁,遇到一些拿不准的稿件,总会谦虚地在群里征求大伙的意见。

      我越来越感觉,《绿潮》就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郭老就是慈爱的家长,马丽春则是严厉的掌门师兄,大家伙相处得就象兄弟姐妹。在郭老这位家长的引领下,虽然都没有报酬,工作积极性却有增无减,又乐在其中。

      当然,我们更应该感谢同步悦读的总编白夜先生为此做出的努力。

      我越来越喜欢这个温馨的大家庭,很愿意为这本弘扬“三和两美”的微刊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人,凑在一起,只能叫集体;心,聚在一起,才叫团队。我相信,有这种凝聚力的团队创办出来的《绿潮》,只会越来越好!

      《绿潮》百期寄语

      ■苏北

      感谢马丽春女士的信任,让我担任《绿潮》顾问。我这个顾问真正是顾而不问,说来真是惭愧,除参加过一两次他们的聚会,就是转过一些《绿潮》的文章。大多名家文章是马丽春约来的,她在《新安晚报》副刊多年,许多作家都是她的朋友,她又有很开阔的心胸,不那么小肚鸡肠,所以各路作者都有。当然也有许多是编辑约稿和自然来稿。看到百期这一长串作者名单,真是可以出一本书了。

      记得若干前我的同乡好友吴国辉一次饭局说,以后有一天网络肯定要取代纸媒。讲这个话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国辉是资深媒体人,当时他正经八百的说这话时,正是纸媒最火的年代。若干年过去了,纸媒的日子越来越难过,这不是我们希望的。但是现代科技就是这么改变人们的习惯的。我这个落伍的人,总认为手机是碎片的人生,现在不是也整天抱着手机吗?这两个月来的武汉疫情,更是离不开手机。年初四之后有一阵子,手机不能使用网络。而那个时候又正是疫情最惨烈的日子。我没有外面消息,整天人像是掉了魂似的,嘴里骂骂咧咧,仿佛是一个疯子或者精神病人。可见现代社会的信息对人的影响是多么深刻。可以说,一个正常的人,如果突然剥夺他对世界的信息权,他八成就会得抑郁症或者直接疯掉。

      我通看了一遍百期《绿潮》的作者名单,很多文章还在心中留存。这可以说明《绿潮》文章的质量和水平。感谢《绿潮》编辑团队的努力和奉献,我也将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关注《绿潮》,做一点自己可以做的事。相信在《绿潮》二百期时,必定又是另一番景象。

      祝贺《绿潮》。

      种一棵树,也是好的

      ■胡迟

      年少时,觉得拥有梦想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

      后来发现,仰望星空这件事,没有多少人能坚持到底。

      对于这个世界,我们的所作所为,到底能改变什么。我也越来越不确定。

      从创办纸媒《绿潮》、《绿皮书》到创办公众号的《绿潮》,这期间,人来人往,很多伙伴都在岁月中风流云散了。

      有时想,好多事都是猜得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局啊。

      梦想如烟花,璀璨升空时,都以为那是一颗最亮的星。

      苍茫大地,我们不过是走一遭的过客而已。

      我们殚精竭虑所做的一切,也许终究都会灰飞烟灭。

      但我仍然被那些不言放弃的人感动:

      为了保护家乡的文化传统,在老家亲力亲为,修祠堂修路,为保留文化的种子到处鼓与呼的鲍义来老师;

      为了帮助那些在苦难中发不出声音的人,拔笔为剑,刺向人间不平的陈桂棣、春桃老师;

      为了让大数据时代更加人性化,参与研发贫困生智能资助的朱治行;

      为了实现朴素自然的纯棉系生活,开辟了一个农场的小女子江泓;

      为了感恩和由此萌发的使命,在西藏支教多年的江觉迟;

      为了留住田野里的故事,只身一人,坚持自费做田野调查的萧寒;

      50后,60后,70后,80后……

      总有一些人用他们的光和热保持着这个世界的温度。

      不知不觉,2019年新创的公众号《绿潮》在同步悦读平台和诸位绿潮作者们的支持下,竟然已经做了整整一百期。

      感谢老马,是她的不遗余力,让《绿潮》按时更新,成就了百期的小目标。

      感谢同步悦读,是他们的倾情呵护,保驾护航,让《绿潮》得以完美呈现。

      生也有涯,也许,终其一生,荒漠变绿洲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既然我们来了,种一棵树,也是好的。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王金萍

      前几日,与一爱码字的年轻朋友聊天,聊到最后不由感慨:仔细回想这么多年走过的路,还是文学带给我的慰藉最多。

      文学是一剂镇静剂,她安静却自有力量。

      当夜深人静,我读着一行行作者自内心涌出的字句时,我能看见他们身上发出的亮光。这些文章,有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有对人性奥秘的探索、对当今生存环境的关注和担忧,和让世界变得更好的责无旁贷的担当。更多的是个体的生活描摹,蕴涵着对这个世界亘古不变的善意,对真善美永恒的追寻。

      作家春桃写给儿子的信、胡迟母子的书信往来,电视人舒翎笔下两位耄耋老人的金兰之交,等等,这些文字让我动容,这些灵魂深处的善意、温暖和希冀,在这个普遍焦虑焦躁冷漠的时代,愈显珍贵。我常常想,在一个无法安放“狂心”的时代,也许,只有我们的善良和彼此温暖,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生活得更从容,更美好些吧。

      作为一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不会女红不爱烹饪、更不会赚钱,只醉心于文字的老文青,我把对世界的善意,融入到自己码的一个个方块字中;我更乐意的,是作为绿潮编辑,去编织和传递美好。绿潮,也希望它是林间的一个“绿巢”,能安放下您被尘世煎熬的焦灼的心,使之清凉自在,宁静轻安。

      当然,我还是会常常陷于虚无,但,做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是我追求的境界,希望也是您的归处。

      这应是我愿意毕生去做的一件事。我深感幸福。

      最后,最想说的,还是请尊敬的作者尽量消灭错别字(包括标点错误),那是对读者尊重与否的问题。再说,您一定愿意您的文章没有瑕疵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乐华丽

      去年上半年的一天,戴旭东老师兴冲冲地打电话告诉我说“马丽春老师要带我们干一件大事情了!”我当时被他哄得一愣一愣的,后来才知道马老师要创办微刊《绿潮》了。《绿潮》属于绿学会绿色文学社旗下,绿学会的发起人是如今已经九十五高龄的郭因老人。莫不成就是那位著名的美学家、美术史论家、书画家?我久仰大名,果然是大事情,我当时心里激动到不行。再加上心里对马丽春老师才华的钦佩以及做事能力的信任,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做《绿潮》的编辑。

      说起马丽春老师,我在上中学时家里订《新安晚报》,经常见到的编辑名字。那时的我,成绩不好,典型的叛逆少女,整天调皮捣蛋,带一帮“混混”打打杀杀,父母做生意也管不到我。但是每天我几乎都会读报,特别是副刊,这一篇篇美文给了我人生的指引和灵魂的慰藉。我慢慢省视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念和行为,可以说文学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编辑,就是那位引路人。马丽春老师,算是我人生的第一位导师,尽管她当时并不认识我。后来,我也喜欢上了写作,偶尔也投稿,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心里乐开了花,对生活的态度也变得积极乐观起来。

      记得曾经上学时最大的两个愿望就是当警察和文字编辑。当警察的愿望算是基本实现了,我在进银行之前是一名警察,还是一名刑警。那时刚毕业在派出所实习的时候,我跟着警长抓赌抓嫖,也抓小偷,抓过杀人犯,也当过卧底。那段时光,也是充满惊险刺激的。编辑和警察,一武一文,看似两个毫不相干的职业,却是我最喜欢的。可以说,马老师让我实现了一回当编辑的梦想,我内心特别感激。

      在《绿潮》的编辑团队里,不得不说白夜主编,他是《同步悦读》的主编,很有领导力,也很有责任心。有同步的加入,绿潮才会达到百期的小目标,才会走得更远。还有两位编辑,一位是郭因老师的女儿胡迟老师,她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专家,也是一名资深作家。她写了很多细腻温情的文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在这个冷漠的时代显得弥足珍贵,也是真正走心的文字,永远留在了心底。另一位编辑是金萍老师,听马老师说她曾经在报社做过编辑,是位专业人士。金萍老师有童心,特别有趣,眼神清澈,仿佛能看到星星,对文学有着深厚的感情。绿潮团队,除了编辑外,还有两位顾问,一位是春桃老师,一位是苏北老师,都是全国非常出名的大作家。春桃老师的文章,厚重、有深度,值得读者深思。苏北老师呢,“天下第一汪迷”,他是汪曾祺老师的弟子,对汪老师研究的特别透彻,也为《绿潮》贡献了多篇好稿子。其他的各位为《绿潮》作出贡献的每一位老师,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特别感谢《同步悦读》团队的每一位老师,因为有你们,《绿潮》才会如此精彩。

      《绿潮》就像黑暗中的一束光,虽然微弱,却能照耀着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我们每个人对于美好和理想生活都有孜孜不倦的追求。把热血和真情倾注在了一个共同的事业上,并为之奋斗,这也是最终的人生信仰和目标。这因为有了为传播美好而努力的这些可敬的前辈们,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和诗意。

      相信《绿潮》会去重新播种绿色文化,传播美和希望。人的生命有限,我们无法改变长度,却可以改变宽度,用我们的努力去给这个时代留下些许“印记”,也用我们的光亮照亮后人将要走的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绿潮百期,汹涌澎湃,生生不息!

      绿之使者

      ■胡 铭

      雷厉风行,总是蕴含着底气和力量。

      2019年2月16日,合肥。有几个人聚在一起聊美学、文学、期刊、微刊等,热烈的气氛中当然会产生更为集中的契合点。于是,《绿潮》登陆《同步悦读》便开始有了初步意向。

      有时简单的事能够复杂化,有时复杂的事也可以简单化,那就得看是什么人,又怎么去做了。

      一位资深媒体人,拥有非凡的学识和足够的光环,时间对其是何等的重要,可偏偏就这个人,硬是百忙中挤时间,扛起了绿色文学社的大旗,而且舞得潇洒。一年来她很辛苦,却快慰不已,比自己出本书还带劲。当然了,出书于她而言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她秉承首倡“三大和谐”的郭因老先生的理念,意在弘扬发展。一代大家郭因,其思想既有集大成处,更有自身的独到,文化观念、美学观念、社会观念、人生观念相融相合。绿色,成了景象,成了信念,也成了众多人的明天。

      绿色世界里,有组织,有期刊,同样是轰轰烈烈。与新媒体结缘,堪为交相辉映,试看天下谁能敌。

      说干就干!风风火火的她,立即向郭老汇报,又积极与白夜沟通,达成共识。并很快建了一个绿潮群,仅十六人,别看人数少,效率却挺高。两天时间,《绿潮》的题字、设计、推介、编排等一一搞定。接下来成立了五人编辑团队,颇有实力。她威信高,号召力强,做事干净利落,说话中肯实在,人们称之为“马帅”,最是贴切不过的了。此外,还邀请了知名作家春桃、苏北作为顾问。后盾啊!

      舞台搭建,只等开场。很显然,重头戏就是组稿登台了,这也是所有人关注的事。团队集大家的智慧和力量,让很多名家大腕乐意而来。绿潮作者群也应运而出,目前已有一百多人。平心而论,这一浪潮,着实让微刊平台提升了格局和档次,同样也为自己夯实了丰腴的土壤。面向大众的文学才更有生命力。

      2019年3月5日,首期《绿潮》向我们款款走来。94岁高龄的郭老热情高涨,亲笔题字并撰文,令人感动、钦佩。春桃老师之文,让人对“境界”二字有了深层次理解。品读发刊词,更是怦然心动。之后的期期《绿潮》也是紧扣绿之主题,精彩纷呈。绿色寓意着清新、自然、希冀,乃至生命。绿潮的涌动,外有韵,内有涵,魅力四射。

      不容易啊,《绿潮》的编辑们。此间的甘与苦,自己心里都是明白的。乐此不疲,就是为了发挥这种看不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不在乎名和利。忘了说了,编辑部的马帅便是马丽春大姐,想必大家都知晓,一个真正率直、有为的人。

      成功的背后,站着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胡迟、王金萍、戴旭东、乐华丽等作家,组成一个坚实的群体,让编辑部绿意荡漾。牺牲自己的写作时间,在所不惜。可贵的是,两位顾问积极作文之余,还对具体工作倾心相助。

      一个又一个,一批又一批的作家拿出新作,为《绿潮》增色,让《绿潮》发出响亮的声音。这声音一阵阵的,如同呼唤。生活应文学化,文学当生活化,重要的是氤氲绿色气息。

      《绿潮》绝不仅仅是个栏目,而是一块天地,一块文学人自己的天地。一扇门是开着的,门内百人,门外万人。

      适逢《绿潮》百期,可喜可贺!作者也好,读者也好,已分明领略到了绿之靓丽,感受到了潮之澎湃。

      路是走不完的,文是写不尽的。两道同向的光束照耀,前方会愈加清爽明亮。我深信!

    【审核人:站长】

    《绿潮百期:回望与展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本文标题:绿潮百期:回望与展望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210-127033-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