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精短故事现代故事
文章内容页

一位“亚运志愿者”的口述史

  • 作者: 沈志荣
  • 来源: 原创
  • 2023-07-24 14:25:08
  • 被阅读
  •   在我报名要当“亚运志愿者”的时候,你向我问了三个问题:

      你为什么要做亚运志愿者?

      你是新杭州人还是老杭州?

      你对宋韵的认识与理解?

      我想倒过来回答,先说第三个:按规范的说法,浙江的宋韵是“以南宋历史文化为中心的古都韵味”,也有“一城宋韵半城水”之说。但按通俗说法,叫我来说,宋韵就是凤凰山,就是中山路(南宋御街),就是葱包烩,就是定胜糕。

      回答第二个问题,我想多啰嗦几句,因为要讲的东西实在有点儿多、有点儿长吧。

      我是滴滴刮刮的杭州人,如假包换。你说我说话的中气蛮足,是的,有底气嘛,句句话都“掼得过钱塘江——响当当”的。

      老话说“杭州罗卜绍兴种”,我家祖上是“绍兴师爷”,前清手里就跟着上司到杭州府来做幕僚了。我从没见过爷爷,他生于光绪16年(1890),卒于民国34年(1945)。老爸说,邻舍隔壁都叫祖父“老夫子”。

      有关他的故事,都是从父亲嘴里像自来水笼头滴水一样渗出来的,点点滴滴串起来,就能描绘出一册好看的连环画: 爷爷在清末求学于钱塘县学,是所谓的“末代生员”,也俗称“最后一批秀才”。他后脑勺上梳过大清的辫子,信奉“君子固穷,不坠青云之志”,但他并非顽固派的老古董,而以当“穷教书匠”为荣。 他曾任教杭州名校崇文中学,与钟鼎文大家钟毓龙,漫画家丰子恺,书法家马叙伦等做过同事。他讲课是用唱歌一样的声音来吟诵,比如“六艺者,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也。其书、数为小艺;礼、乐、射、御为大艺。以礼、乐、书、数之教为文,射御为武。”

      1930年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在杭州开幕,老夫子挺可爱,凡是球,啥棒球、网球、排球的,他都爱看,尤其喜欢篮球比赛。一有空闲就往梅登高桥跑,只要心仪的球队进球了,“加油加油”嗓门最大的必定是他。有人见他这么痴迷着球,就要拉他入场试着投掷两球,他急了,口里蹦出七个字:“君子动嘴不动手!” 他最得意的事,熬了一通宵,写了首介于古体诗与现代诗之间的半文半白诗,投向大名鼎鼎的《申报》,竟发表了,其中“神州若暮夜茫茫,杭城似烛亮闪闪”两句,在长三角传颂一时。

      我老爸是在1924年9月25日,孙传芳进杭城的那个中午,伴随着雷峰塔轰隆隆的倒塌声,呱呱坠地的。 “中年得子”的爷爷宠爱有加,养成了老爸从小就“皮大王”加“闯祸胚”,家里的门槛都快被来告状的踏断了。东家来索赔,敲破了玻璃窗;西家讨说法,水缸里被掼进了小蝌蚪……老夫子只好戤了门口,连连赔礼道歉,不够再加三鞠躬。 有一天,老子对儿子摇着头说,塔嘛,老早就坍塌了,你还拆天拆地不肯歇,叫我甲格套弄弄?都怪我这辈子读书读得太狠了,老天爷干脆派了个男伢儿来,偏偏是个书对头。哎,小祖宗,我服你了,你就静落心来吧。看你蛮喜欢堆泥沙、玩砖石,那就跟个东阳师傅去学做泥水匠,“变拆为建”好不好?

      老子的话语是钢钉,钉煞了儿子一生。我老爸从此吃了一辈子的建筑饭,干到1984年光荣退休。坐在小天井里,泡一壶龙井,歇下来的老爸扳着手指算起来:从金门大戏院改建成新中国剧院到建造总工会三台山疗养院,从杭州饭店小礼堂到杭州剧院、望湖宾馆等。他这辈子最引以为豪的就是,1965年开工1969年建成的体育场路上“鞋形双曲悬弧式造型”的杭州体育馆。他从施工实践中摸索出很多意见和建议,向上级大胆地提出来了,很快就被省建筑设计院的大牌高工采纳了。高工们翘起大拇哥说:杭州建筑的新突破,也有你的一份功劳! 是的,当年杭州许多有名建筑,几乎都留下了老爸的心血和手艺。 转眼间,老爸也走了20多年,但看到钱塘江南岸的“大小莲花”等亚运场馆,想到这些建筑中也一定洒满了老爸徒弟或徒弟的徒弟们的汗水吧。

      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50后,老三届,有个顺口溜:“忆苦思甜吃过糠,停课串联渡过江,上山下乡放过羊,企业改制下过岗……”我们这一代曾被“革命”耽误了功课,但回到城里读夜大,也是蛮拼的。大概算是“隔代遗传”吧,在我身上爷爷爱读书的基因又满血复活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我被招聘进了省体委主办的《体坛报》成了记者,采访过“羽坛皇后”李玲蔚、“跳马王子”楼云、“女排主力”周苏红等,在有关报刊上发表了不少新闻类和文学类稿件,不过这是正常的职务工作。

      我深信“细节最动人”。那是《亚洲雄风》响彻大地时,采访了“五项全能”叶佩素。她从茶缸喝了一口水,是茶缸不是矿泉水瓶。她双眼闪着光,突兀地问我:“你说,亚运会啥时候会在我们杭州举办?”我楞住了,许久才说:“时间会告知我们的。”

      永生难忘的瞬间啊,深深地镌刻进记忆中。

      光阴如箭,我也退休10年了,加入了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跟着老会长林正秋教授,在努力地补习宋韵的课。

      接下来该说到后辈了,女儿和女儿的女儿都是“乖乖女”加“学霸”。 我女儿是80后,“只生一个好”嘛,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按步就班,一步也不少,从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毕业,现在是国内某大型影视公司的动漫设计师。 如今她凝聚全力为一组“江南忆”吉祥物“琮琮”“宸宸”“莲莲”的机器人,做动漫模型建立、动漫模型渲染、3D影视动画、动漫特效设计等项目而奔波呢。

      我外孙女是00后,现在是浙江音乐学院研究生,如今正做主题曲《从现在到未来》及入围歌曲《最美风景》《等你来》等配套工作,帮助提高歌手们表演技巧的声乐指导,也参与“迎亚运”歌和舞的宣传推广工作。她也忙到3个月没回过家了。

      好了,我已经把我家的“五代史”说完整了。 所以嘛,你的头一个问题我就不用回答了。

      我的话讲完了,谢谢你能耐落心来听到现在。
     

    【审核人:陈龙】

    《一位“亚运志愿者”的口述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本文标题:一位“亚运志愿者”的口述史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167-194779-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