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有奖征文校园趣事
文章内容页

浅议古诗词的声情

  • 作者: 作者: 紫霞烟村
  • 来源: [db:来源]
  • 2019-11-23 12:44:15
  • 被阅读
  •   古诗词节奏和音调,是古诗词独有的声调论问题、强调的是一首诗中各字音配合与所形成的整体音调的规律。然而。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并不完全是人音组合的效果,还取决于声和情的和谐、就象作曲时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选择和变换节奏。因而,调式一变作者就要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安排和组织字词的声音。只有达到声情并茂与和谐的地步。诗歌的音乐美才算是完善了。
      
      五言和七言在表意和停顿方面都六八言诗歌比较方便,而且念起来更朗朗上口。因而,五七言古诗的出现,是人们对诗歌形式不断进行探索和试验,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结果。
      
      世界上不论哪一种民族文学,诗歌总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像,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因而,它是客观世界的概括与写真,更是作者主观感情与举措的凝练。所以,孔子就认为只有“诵《诗》三百”,才能“授之以政”和“使于四方”,并认为“不学诗,无以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体后不如前,余未敢言。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变化发展是诗歌的生命,但这种变的基点,却是对诗歌形式美的追求。例如,唐·王维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就生动地反映了送别时的情景与作者依依不舍的声情,这种感情如果为政者不懂或甚为淡泊,确实也不能授之以政了。

    【审核人:站长】

    《浅议古诗词的声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本文标题:浅议古诗词的声情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83-98558-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