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精短小说幽默讽刺
文章内容页

李白,另ー个结局的开始(作者:王长胜)

  • 作者: 香香
  • 来源: 手机原创
  • 2021-02-08 18:57:37
  • 被阅读
  •   -01-

      我曾经纳闷:李白没有正当工作,整天游山玩水,酒不离手,哪来的银子?

      请教专家,但专家的解读听得我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于是,我泡在图书馆读了不少史料。几经梳理,才明白:李白乃东晋时期西凉国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家境殷实。隋朝末年,他的先祖因犯罪而流徙到西域碎叶地区;父亲李客,常年在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坦托克马克附近)经商,于神龙初年(公元705年)带着五岁的李白及家人,长途搬迁到唐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

      几代人百年苦心经营,到李客及李白两代,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史料没有记载李白家富裕到何等程度,但在李白自诩“五岁时诵读《六甲》”,便可知家庭的富实。《六甲》是当时富裕家庭孩子的启蒙课本。另ー个细节是:李白早期在《古朗月行》的诗中自述:“小时不识月,呼作白月盘”。可以想象:能够使用白玉盘这类高档日用品的,是什么样的家庭。

      李白中年出川,胸怀大志,仗剑远游,结交官员、名士,所到之地,既展露才华,亦慷慨发“红包”,指望谋求ー官半职。

      这里又要说个细节:大唐时代,尊卑有别,只有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者,才能步入官场。而李白,出生商贾世家,被当时的科举考试制度剥夺了考试资格。

      李白为人十分坦荡,仗义疏财,也舍得把银子用在与朋友吃喝玩乐和女人身上。出川时,他携带三十万金,几年间就挥霍ー空。当时,ー个州官的年薪还不足五万呢。

      李白坦言:“千金散尽还复来。”敢说此话,心里底气十足。

      据资料统计,李白ー生大约游览了全国18个省,到过206个县,攀登过80多座山,游玩了80余条江河湖潭……

      老父亲李客的积蓄富足,足够李白“啃老”大半辈子。

      直到晚年经历了牢狱之灾、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到江夏(今武汉市)以后,他才意识到自己人生的失败,却仍不死心。

      李白在江夏一住数月,转眼到了雪花纷飞的冬天。

      雪花漫天飞舞,白的房屋,白的树;广袤的大地上也是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银装素裹的世界,给了李白无限的遐想。他守在江夏,天真地认为白帝城遇赦,世道变了,皇上一定会再次宣诏,请他重返翰林院复职,心里ー直在默默企盼那张诏书……

      一次,江夏长史设宴招待ー位史郎中,邀请李白去当陪客。

      酒宴上,他竟然忘乎所以地当场赋诗抒发心志:“涸辙思流水,浮云失旧居。希君生羽翼,一化北溟鱼。”

      他把自己比作涸辙之鲋,渴望回到江河之中去;把自己变成前程远大的北溟鱼,沐浴皇恩,像大鹏一样展翅高飞。

      赋诗完毕,宴席上的官员们却反应冷漠。还有人私下里讥笑:“什么玩意儿?夜郎虽然不去了,你以为你是谁啊?”

      听到这一类嘲笑,李白才醒悟:原来竟是喧宾夺主,自讨没趣!

      但他不服输,仍不断找朝廷中旧时的相好,不厌其烦地向他们倾诉自己往日的辉煌和近期的遭遇,表白效忠朝廷的决心,企盼他们向朝廷推荐自己。

      江夏太守韦良宰,曾经在李白流放夜郎途中关照过他。李白心目中一直把他当作挚友,一次次给他写信、投书。其时,正逢韦太守晋官进京,李白对他的恭维,虽然登峰造极,除了赋诗歌颂,还向江夏的官员提议为韦太守树碑立传,并呕心沥血地撰写了碑文。

      凡是李白能做的,他都做了。然而,韦太守走后,他企盼的“诏书”还是迟迟没到。

      更可悲的是,韦良宰离开江夏后,李白的生活从此失去了依靠。

      一次次期待,又一次次失望。

      李白不由伤感地发出了叹息:“报国有壮心,龙颜不回春。每飞精卫鸟,东海何由填?”

      终于,他懂了:像自己这样一介服刑遇赦的人,要实现报国的雄心壮志,看来只能像精卫填海一样,太难了!

      李白想起洞庭湖边的巴陵有个旧友贾至,正好族叔李晔也在那里逗留,于是特意赶去寻访。

      李晔和贾至在官场上都不得志。李晔曾经担任朝廷刑部侍郎,后来被贬回乡;贾至曾担任中书舍人,专门为朝廷起草文件,不久也被贬到此地。

      三个失意的人聚在一起,觥筹交错,各诉衷肠,感慨万千。

      经过几天的交流,李白茅塞顿开,深深感到春夏期间自己在江夏的那一番高兴和忙碌,实在太自作多情了!

      -02-

      在雪花飞舞的寒冬,李白别无选择地回到豫章(今南昌市一带),重新与家人团聚。

      刚巧,李白生日来临。勤俭持家的宗夫人慷慨地变卖了自己的紫檀木首饰和部分珠宝,为李白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使李白愉快地度过了60岁生日。

      “一定要找到出路!”李白过完生日,暗下决心,孤身一人游鄱阳(今江西波阳),寻访老友;又去庐山旧屋,变卖了家产;最后在金陵落脚住下……

      一番奔波,一番折腾,他终于领略了世态炎凉,幡然醒悟:原本想投靠的官吏和旧友都已今非昔比,不再把他这个“翰林学士”当回事了,甚至,把他当成乞讨的文丐的旧友也大有人在。

      李白在金陵时,一位当小官吏的旧友在酒家设宴请客。李白闻讯后赶了过去。

      那位旧友碍于面子,把他安排在陪客中最不起眼的座位上。

      席间,宾客们谈笑风生,本来还洋溢着喜庆气氛。不想,几杯酒一灌,李白离座站立,即席赋诗一首。诗中,李白以诗言志:用“巨海一边静,长江万里清。应须救赵策,未肯弃侯嬴。”强烈表达了ー腔报效朝廷的雄心大志。

      他满以为能赢得满堂喝彩,不曾想所见竟是一声声嘲笑和叹息。

      大家用诧异的目光投向李白,简直弄不明白:一个侥幸赦还的犯人,居然在大庭广众中梦想着效法战国时代魏国夷门监者侯嬴,要向皇上献救国之策,枉想着建立不朽的功勋呢!

      还有人毫不客气地挖苦道:“李先生,你以侯嬴自比,可撒泡尿照照自己的脸?”

      李白当众受辱,气呼呼地一甩酒杯,不辞而别了。

      -03-

      一个阴雨霏霏的日子,李白在街头转悠,遇到族甥高镇。

      高镇当过进士,却一直没有得到一官半职,与李白一样穷困潦倒。

      虽然是远亲,但是在“人情薄如纸”的金陵相遇,李白感到格外亲切。他热情地招呼高镇,一起走进了一家酒店。

      两人边喝边聊,不觉暮色四起。

      待到结账时,李白摸遍全身口袋,竟掏不出银子了!

      李白十分尴尬。窘迫之际,看到自己腰间系着的宝剑,只好将它解下来,抵了酒钱……

      几个月以后,浙江官员李藏用从杭州移军扬州,路过金陵,一帮官员为他接风洗尘,大摆宴席。

      金陵太守提议要为李藏用撰文庆功,只才想起了一个人:李白。

      太守几句恭维,李白毫不推让,欣然赴宴,还竭尽才气,写了一篇《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

      放下笔,李白抖擞精神,高声朗读了一遍:“我副使勇冠三军,众无一旅。横倚天之剑,挥驻日之戈。箫鼓沸而三山动,旌旗扬而九天转。歌酣易水之风,气振武安之瓦。海日夜色,云帆中流。席阑赋诗,以壮三军之事。白也笔已老矣,序何能为!”

      李白慷慨激昂地将全文朗诵完毕,金陵太守带头鼓起了掌。李藏用本人也兴奋地对李白大加赞赏,连声说:“李先生这支笔,叱咤风云,气壮三军,一点也不老啊!”

      宴会一散,李白等候在李藏用的住处,求见李藏用,恳切地表示:愿意入幕,为朝廷效力。

      李藏用是个官场老手,既没答应李白的入幕,也没提出异议,给李白留下了希望。

      事隔不久,李藏用倒是借助社会舆论的哄抬,晋升了。而李白,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只等到了数目不多的稿费。

      李白心存幻想,决定亲自去拜会李藏用。

      到达李府,李白告知李府家人:“翰林学士求见李大人。”

      家人入内室向李大人如实作了禀报……

      李白心里忐忑,屏息聆听内室动静。

      突然,他听到了李藏用的声音:“他的文章写得不错,给他ー点润笔的银子。告诉他,我不在……”

      李白顿时如遭五雷击顶,“轰”ー声,呆若木鸡。

      李藏用的家人拿了些“润笔”的碎银,递给了李白。

      李白跑到酒店,刚够赎回那把抵债的宝剑。

      手捧心爱的宝剑,李白心头情不自禁一阵阵心酸……

      无路可走了!李白想着往后的日子,茫茫然,ー时不知如何是好。

      -04-

      转眼又起秋风。一天,李白得到消息:国内叛军又起,皇上诏命天下兵马副元帅李光弼率兵赶赴临淮,阻击叛军。

      李白热血沸腾,心想:“李光弼军纪严明,战功卓著,如果我去他帐下效力,哪怕这副老骨头永留沙场,也算了却了我报国的夙愿,洗清了我不清不白的耻辱。”

      于是,李白佩上宝剑,特意穿上那件待诏翰林时皇上恩赐的宫锦袍,向朋友借了一匹老马,星夜兼程,直奔徐州。

      李光弼看到61岁的李白前来请缨从军,深受感动,高兴地大喊:“六十一岁高龄的李白都来到我幕中,我军如此得人心,我料定敌人的末日不远了!”

      李光弼的部队在赶赴临淮的途中,ー夜秋风疾舞,李白在简陋的军营中受了风寒,病倒了。

      部队行至扬州,李白连人带马都步履沉重,再也无力向前。

      望着部队远去,李白懊恼地发出了一声声长叹:

      “我老了,我老了,真是没用了啊!”

      秋风萧瑟。李白感觉着阵阵凉意,身子骨竟直打哆嗦起来。此刻的他,更凉的是一颗受伤的心。

      “走投无路!我真是走投无路了啊!”李白对着苍天,大声呼喊,发泄着心头之痛。

      仰望长空,他豁然明白了生存的意义。不为别的,要活下去,就必须真实地面对现实!

      人生本就是风雨兼程的行旅,走投无路时,风雨中也要前行。

      在近乎绝望的时刻,李白反复思忖,终于想到一个人:当涂县令李阳冰。

      在记忆中,李白族谱上记载的是“陇西李氏”,而那个李阳冰,李白几经打听,是“赵郡李氏”,说起来两人非亲非故啊!

      唐代盛行联宗攀附的习俗。李白琢磨:人已到绝境了,随俗吧,去认李阳冰为“从叔”,他若应了,就会绝处逢生,柳暗花明。

      “碰碰运气吧。”李白为自己壮胆,决心做最后一搏。

      为了这最后一搏,他廉价卖掉了随行的老马,打算用作路费。

      大元帅李光弼曾为李白的爱国情怀深深感动过,李白临行前,亲自赶到军营门前,为他送行。之后,他还委派两名心腹,骑马将李白送到当涂(今马鞍山境内)的姑孰溪(今姑溪河)河畔。

      姑孰溪,一条逶迤的河岸,像长龙般伸展到一望无际的远方。

      行走在余晖里,夕阳,稻田,女人们下蹲着在割稻,男人们弯着腰在捆稻。大家都欢快地在忙碌,一派欢声笑语;姑孰溪边上,分布着一些小酒店,酒店里传出的笙歌,正是他熟悉的《清平调》的曲调……

      李白凝视着沿途的景象,感觉是全新的。他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自己回归到了人间,感受了人间烟火和生活气息。让他震撼的是:他从农田里弯腰劳动的男男女女联想到了自己,蓦然顿悟:一个人,能弯腰,才会有收获,才能有长长久久的好日子。

      李白心头一热,顿时信心满满地展现了久违的笑容,大声念叨道:“从叔李阳冰……我来了。”

      深秋的寒风中,李白羸弱的身子这下似乎增添了精气神,脚步也明显加快了。

    【审核人:站长】

    《李白,另ー个结局的开始(作者:王长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本文标题:李白,另ー个结局的开始(作者:王长胜)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72-184750-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