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原创空间影视书评
文章内容页

从材料的变革中感受刘耕涛老师画作的创新

  • 作者: 郝志清
  • 来源: 手机原创
  • 2022-12-17 17:51:55
  • 被阅读
  •       老师的目光深邃而坚毅,语气舒缓而沉稳:“美术作品的创作就如同盖房子,远古时期人类择洞而栖,石头就是盖房的材料,后来茅草、土坯、砖瓦成为盖房的材料,现在人类先进到用水泥现浇现筑,建造起摩天大厦,建筑的材料不断更新,促进了建筑事业的不断发展。”老师对美术创作中材料的变革原来是受建筑材料进化的启发。
           眼前就是老师用新材料“盖”的一座“新房”——作品“猫与山”。
           作品采用油性颜料和水墨相融的形式,构思出近看是猫远看是山的朦胧画图。谓之“朦胧”,直接的原因是人们直观上不容易看懂,初看感到作品中的动物和山水似可捉摸,但又把握不准;另外觉得它在材料的使用上,在技巧方面有一种陌生感。中国人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传统的欣赏习惯和思维定势,一旦与此相悖,人们就很难静心、耐心、专心、细心的去品味。老师作品中对传统水墨的创新和突破的意义,在于他执着于捕捉瞬间的真实,将自然本身转化为超出本体的一种存在,作品常常运用“断裂式跳跃”,即动物、人物与山水相融,跳跃幅度很大,在表现手法上从一个平面直奔另一个平面,呈立体状,相互之间既有内在联系,表面却又似乎毫无关系,而实际上却包含了人与自然的融洽和谐。老师象雄鹰一样盘旋在自然界中间,俯视一切,亲吻一切,既绘画纷飞的云朵,也留恋微风细雨,并最终落在人群里,不仅不会被湮没,而且通过作品的内涵,逐渐被更广泛的读者认可、欣赏。
           从艺术气质上看,老师是一个内向的情感型的画家,这种情感反应在他的作品当中,清新沉稳的风格和若隐若现的忧伤,吸引着我们前去探询他作品构思的踪迹。从中,我们会看到这样一种特殊的创作风格对于自然万物的深刻理解,也感受到老师在这条道路上所融入的心血。通过材料的创新来捕捉生活现象在大千世界中所激起的情感反应,用全新的方式创造另一个真实的更美的世界。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时,同样感受到作品内涵的抒情本性。
           老师几十年在水墨的黑白之间摸索,对传统水墨创作的深度和基于对现实的深刻思索,造成了他冷静与深邃相结合的抒情方式。他对绘画材料的创新,使得其作品有一种奇特的美,“朦胧”便是对这种感觉的总结。这种朦胧美是一种状态,它足以使我们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相通相融。因为这种美出现的时候,它因为“太真实”而容易被人忽视。他在作品中重新确定自然界万籁相融的价值,恢复自然的本性,仿佛儒家的“天人合一”,老师在努力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把这种“枯荣与共、痛痒相关”的感情进入所绘画的物象,赋予物象人性化,正如刘勰所说的“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刻镂声律,萌芽比兴”的艺术手法,用以来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
           对待不同内涵的题材,如何去发掘到深层次,表现出有生命,有思想的美感,就需要画家要具备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感受。而作品表现的新颖和具有独创性,正是首先来源于这种见解和感受。在现在的美术创作中,确有一部分人挑起了革新的重担,在观念技巧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就总体而言,还有不尽人如意的地方,千篇一律,必然导致画风愈来愈萎靡柔弱,玩弄笔墨,变象复古,也一样不利于中国绘画的健康发展。在老师油性颜料与水墨相融的构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创新带来的真实感,我们在欣赏他通过材料创造的朦胧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他骨子里沉重的社会责任感。

    【审核人:鹤鸣九霄】

    《从材料的变革中感受刘耕涛老师画作的创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本文标题:从材料的变革中感受刘耕涛老师画作的创新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210-193198-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拾来石趣 拾来石趣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139篇
    • 获得积分:384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