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生活随笔实体杂志
文章内容页

读《格物入门》

  • 作者: 长弓无箭
  • 来源: [db:来源]
  • 2021-03-07 19:22:59
  • 被阅读
  •   近来受天涯网友影响,下载一套《格物入门》读来消遣。先看一段网上的介绍:

      “此书由1850年来华,在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任教的丁韪良1868年主持编译,是中国最早介绍力学、水学、气学、火学、电学、化学、测算举隅等数理化学科的大学教科书。”

      评:1980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稿》写到:1868年出版的《格物入门》也介绍了一些西方的化学知识。这本书似乎没什么价值,在《史稿》的目录里都没有标注引用其内容。但是,我下载的却是日本馆藏的版本,说明此书在中国编写,却帮助了日本人学习科学文化。

      “丁韪良(1827-1916),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字冠西,号惪三。1846年毕业于印第安纳州大学,入新奥尔巴尼长老会神学院研究神学。1849年被按立为长老会牧师。1850~1860年在中国宁波传教。由于他熟谙汉语,善操方言,1858年中美谈判期间,曾任美国公使列卫廉译员,参与起草《天津条约》。”

      “丁韪良在中国生活了62个年头(1850-1916,中间有4年时间不在中国),其使命本是传播基督教,但他多年从事翻译、教育的实际工作,并曾长期担任中国著名教育机构北京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的负责人,这使他无意之中在中国近代教育的酝酿和形成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丁韪良创办北京崇实中学(即当今的北京21中学),并在1865-1885年任该校校长。”

      评:这个丁牧师不简单,在中国生活了六十多年,还葬在了中国。一边帮着起草不平等条约,一边执掌满清的教鞭,何其凶悍也?何其博爱也?晚年还写了中国的回忆录之类的,“假”其手“翻译”的外国书籍不下40余部。百度说他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中西交流的桥梁;又说:他是一位饱受非议的宣教士……百度它自己分不清是敌是友,就说存在争议。这个人一路见证了满清的沦落,列强对中华的分割,“友”从何谈起,谁家的友人砸着你家的碗还好心哄着你家的娃去上进打列强自己?满清重用洋人,同文馆培养出来多少有志之士?“翻译”如此多的西书,中国科技缘何与西方差距日益拉大?晚清的洋奴缘何如此之多?此人之流毒不除,谈“友”何益?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由恭亲王奕訢和文祥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并于1862年8月24号正式开办,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以外国人为教习,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事务衙门。868年的蒲安臣使团的成员中同文馆的学生有:联芳、庆常、廷俊、桂荣、塔克什纳等。1876年开始,我国第一批驻外使馆成立。各馆成员中均有同文馆的毕业生。如驻英国公使馆:德明、凤仪;驻法国公使馆:联芳、联兴;驻德国公使馆:庆常、庚阴泰、荫昌。 ”

      “该校设管理大臣,最后一任管理大臣是孙家鼐,设总教习、副教习等职。先后在馆任职的教习有数学家李善兰、物理学家徐寿等。外籍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金、欧礼斐、马士、丁韪良。”

      再看:同文馆是干啥的?是为谁服务的?满清吃了列强的亏,就计划培养一些翻译人才,开始的学生都是满汉旗人,总教习都是洋人,李善兰这样的汉人科学家只是老师。从一开始,这个同文馆就带有妥妥的奴气。满清被打服了,就向洋人弯腰;或者说两者本就是一伙儿的,联合起来让汉人作奴。如果我们较真西方人在中国传教、开设学校的动机,他们绝对不是要弘扬中华文化,树立中国人自己的精气神;而是培养教徒,宣扬“西方”的真理。那么说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驱动的是什么?恐怕是这一百多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洋奴”们的精神源动力吧。

      这套书还没有仔细读完,仅《电学》《气学》而言就有许多槽点,当然,《史稿》认为这本书就是介绍了一些知识,对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似乎无足轻重。可是这套“教科书”奠定的是现代科学的基础,通篇都在解释数理化等科学最初的样子是什么?我非常奇怪的是:西方对应的教科书的原版是否也这样地详细,是否也解释了“电”“气“的最初来源,发展脉络?原版与翻译之间有多大的差别?

      书中大量出现“西国”如何如何,至18世纪,开始出现个别精确的公元纪年。通篇读来,这本书越读越觉得知识不像西方人的,倒像是美国人特意强调“西国人”的成就来给“发达”起来的“列强们”壮胆,顺便培养几条洋奴。以“气学”上章为例,全章89问,涉及西方12处,多以西国代之,具体瑞士国、意大利一次,法国两次,英国三次,外国人名两个“法国玛略,布国俄陀”。内容多为某项内容的实验验证方法之一,或者某种新技术、某地风土、某处测量结果等,甚至出现了极似孔明灯的“洋灯”的说法。其余大段描述中,除了满篇妥妥的中文表达风格之外,不乏“风箱”“活塞”“竹管”等中国常见的物品。在一段描述中出现了“长十七丈的玻璃管”,用水测量大气压。这个十七丈的玻璃管不知道制造难度有多大?文中却没有提示。

      西方原著真的用了这么多中国的器物做实验吗?还是仅仅为了便于理解全部改成了中国特有的器物,顺便大部分都使用了中国的度量衡(个别处出现了英里等长度单位,有换算方法)。单单就度量衡的转换,恐怕就够同文馆的教习学员们忙活一阵子了吧;多少你也给带上一笔,感谢一下付出劳动的影子人吧。

      《气学》中出现了英国牛国民(疑似纽科门)等蒸汽机先驱的描述,仔细阅读,似乎能和百度对的上,但是又有种说不出来的不同。大概还是翻译的过错吧。毕竟满清末年,翻译家们“信雅达”的水平越来越高了之后,很少见到这么中国化的西方姓名翻译了。奇怪的是,传教士高度中国化的人名都保留了,连同他们那神乎奇迹的生平被虔诚的国人研究的够够的。没有人再去追究“牛国民”是不是“纽科门”了,整个世界安静了。西方领导世界的美梦就要成真了。

      依稀记得四人帮里有人写过一篇《反对洋奴主义》,当时大概也是贴吧里读过,不甚明白。现在中国发展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西方的历史观、科技观甚至其恶劣的造假成性的道德观。

      如果徐光启之辈作为教徒尚有值得商榷的余地,那么满清的奴才文人们从跪拜皇上到跪拜洋人经历了多少步骤呢,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压力呢?不过只是从满清奴才到洋奴而已吧。私以为,以奴才自居的人们必然以人民为敌;以洋奴自居的人民必然以华夏为敌,何况外夷!

      新中国紧追慢赶,好不容易挺直了胸膛,屹立于民族之林。西方教徒以科技之名、以自由民主之名、以金钱享受之名换上了新的外衣,早已开始了新一轮的奴役之路。

      附记:委员们开会要讨论英语在小学的存废问题。英语从娃娃抓起之风刮了也就不足二十余年吧,如此大张旗鼓地讨论,可见西风之烈,软刀子杀人术比利玛窦、丁冠西之辈有过之而无不及啊。既然现在我们英语人才济济,真不如发挥其作用,全方位地翻译翻译西方的“经典文献”,好好地挖掘挖掘现代科技为什么在西方而不是东方产生?给数十年未解的李约瑟之问画上一个句号吧。同样是学以致用嘛,总比从小祸害我们的娃娃强,说不定还能一举“巩固”西方先进发达的根基,为继续搞全民英语添砖加瓦呢。

    【审核人:站长】

    《读《格物入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本文标题:读《格物入门》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132-185835-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