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优美散文名家散文
文章内容页

打牙祭

  • 作者: [db:作者]
  • 来源: [db:来源]
  • 2020-09-13 22:33:27
  • 被阅读
  •   打牙祭,旧时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后来泛指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餐。这个词语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鰼河民间耳熟能详。随着改革开放奔小康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打牙祭的习俗渐行渐远了。

      其实,“打牙祭”就是吃肉,含义极其简单,但相关内容及其所折射出来的历史影子却是耐人寻味的。

      吃肉为什么叫“打牙祭”呢?这得从“祭”字讲起。祭,就是祭奠、祭祀。祭祀是人类进步的产物。由于古人缺乏科学知识,生产力水平低,对许多自然观象感到神秘和恐怖,认为宇宙间有许多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主宰万物,它们既会降灾,也会降福于人间;他们认为神灵和祖先能够感如一切。只有对其虔诚,并将人间的美味佳肴献其享用,神灵和祖先才能施惠于人,庇佑于生者。因此产生了祭祀仪式。过去人们逢年过节时总要千方百计弄点好吃的东西。那时候,食物匮乏,所谓好吃的,最高境界就是吃点猪肉。有好吃的首光要记住祖先,要先献给祖先——祭祀。祭祀只是为了追根溯源,不忘自己生命的由来,一个仪式而已,所以只切不大一绺肉,放在神龛面前,点上香烛,烧造纸钱,表示对祖先的追思。祭了祖先这后便将这一小绺肉切细“祭”自己的牙齿,于是便有了“打牙祭”之说。

      “打身祭”还有一层意思,切小小坨肉祭祀这种形式,一年之中也就是那么几回,所以凡有机会吃肉,都被戏称为“打牙祭”。“打牙祭”过去在黔北方言区中使用得非常广泛。它反映的是民间祭祀习俗。其来源有多种说法,主要的有以下三种:

      一说旧时厨师供的祖师爷是易牙(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厨师),每逢初一、十五要用肉向易牙祈祷,称为“祷牙祭”,后来讹传为“打牙祭”。

      二说旧时祭神、祭祖的第二天,衙门供职人员可以分吃祭肉,故称祭肉为“牙”(衙祭肉),久而久之称为“打牙祭”。

      三说“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古时主将、主帅所居住的营帐前面,往往有以象牙作为装饰的大旗,称为“牙旗”。每逢农历初二、十六日,便要杀牲蓄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

      旧时鰼河民间素有“打牙祭”之俗。“牙祭”一般指是工商业主规定对店员、匠师、徒工等以农历每月(二月初二为“头牙”、腊月十六为“尾牙”)初二、十六各给一次肉食。此俗源于何时,尚难确考;为何称之为“牙祭”,食文化专家们说法也不一。但至迟明末清初已在中国西南地区沿袭。清康熙、乾隆间人吴敬梓(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所写《儒林外史》之第十八回,对此已有具体描述:“平时每日就是小菜饭,初二、十六跟着店里吃牙祭肉。”不过,此俗早已不限于城镇高店,即使乡村农家历来也普遍如此。

      为何不以初一、十五而以初二、十六作为“牙祭日”,民间有各种说法,比较合符的时实际的解释是这与旧中国佛、道二教对老百姓的影响有关。因为每月初一、十五便为供佛敬神之期,旧时不少妇女兴吃“花花斋”,必在初一、十五吃素(此俗鳛河民间仍有老人沿袭),故而普通人家也跟着“忌荤”,打牙祭吃肉也就顺理推迟了一天。本来,按佛教的经典所宣扬的是人一生应“苦修”方成“正果”,当然要求终生素食。但按照中国士大夫改造后的佛教的“禅宗”一出,提倡“顿悟”,主张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而初一、十五供佛之后,初二、十六吃肉并不违“修持”,“酒肉穿肠过,佛在心中留”,打牙祭也就心安理得了。

      旧时,物资匮乏,肉价昂贵。据有关资料显示,抗日战争前后我国西南地区一斤猪肉售价相当于4至5斤中熟米价格。所以人的常常视牙祭为难得的改善生活之机会,素来异常看重。因而牙祭一俗在旧时西南社会个阶层引起过形形色色的诸多反映。

      旧时川南黔北人家有以人丁众多为荣之习,不少家族长期不分居。几代人十余口,二三十口同居,当家人常为每月的两次牙祭费尽苦心。如果至时不见肉食,全家男女老少均必指责有加,抱怨不休,讽文为“疲垮拉垮,牙举不打”,示意当家人应该早自请“辞职”下台。

      城镇的商店,作坊老板,即使资金十分紧缺,至时必设法筹措,务决店员、徒工有肉吃。否则必被视为:“牙祭不打,生意要夸”。

      农村的长年、丘二(方言,指店伙计或月活帮工)、看牛匠等为打好牙祭,与地主、富农展开过曲折的斗争。“主人”常借口赶场“回家迟”,夏天实回价廉的臭肉,长工们便在煮肉时加入青杠叶或酒谷草以除臭。有的主子故意在肉里多加盐使肉咸得不能吃,或加糖使肉“闷人”,长工们使自备茴香、海椒、野花椒、芫荽、大蒜,使之诸味调和,此民谚所云:“你有七算,老子有八算。你整盐煎肉,老子放茴香。你要吃甜肉,老子放麦酱。”

      “打牙祭”曾被写入川剧戏词。《焚香记》“打神”一折里,旧艺人便曾借“神”之口,指斥戏班子老板,唱的是:“初二、十六打牙祭,哪个得你刀头(猪肉)吃(方言,念喫),好东好西拿出去,骨头骨节吾神吃,吾神吃了不争气,跑到后门去拉稀。倘若会首知道你,剥你皮来抽你筋。”此虽俚俗但反映了民间艺人对打牙祭一事的种种看法,戏词对神揶揄嘲讽,对老板痛斥,也表明了旧时各行各业,三教九流对“打牙祭”一俗的普遍关注。

      新中国成立初期,鳛河人对吃肉仍俗称“打牙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改后,生产力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城乡多数人家几手天天不离肉,早已不再限于每月初二、十六的两次牙祭,“牙祭日”似已成为过去,但“牙祭”一词仍沿袭不衰,时移俗易,“牙祭”已被推而广之,用以比喻为种种适意的美好享受。借代为尽情惬意的满足。多看几场电影,便自称“打了一回电影牙祭”。多看几个美女,使自称“打了一回眼睛牙祭”。诸如此类,凡此种种,牙秦也百花齐放,赋予了全新的色彩。

      “打牙祭”在我国西南地有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词语正在从人们生活的中逐渐消失,但它带给人们的却是历史的回味,时代的留痕,社会的写照,旧俗的反思。

      (编辑:黔州)

    【审核人:站长】

    《打牙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PREV ARTICLE 泰戈尔:金色花
      NEXT ARTICLE 我最喜欢的课

      本文标题:打牙祭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128-180625-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