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优美散文名家散文
文章内容页

马家湾的“马”是一种精神

  • 作者: [db:作者]
  • 来源: [db:来源]
  • 2020-09-02 17:36:56
  • 被阅读
  •   马家湾是一个地理环境颇具特色、交通条件独具优势的社区。有的说它是金盆玉碗,有的说它是黔北明珠,有的说它是龙马精神......但是,不知怎的,人们对“马家湾”这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地名,却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特别的兴趣。有一位土生土长的干部说,1946年那会儿,马家湾只有三户人家,而且没有一户姓马的人家,马家湾应该与马姓人家没有关联。这位干部说,他家是解放那年搬到马家湾来的,那时也没有姓马的人家居住。他还说,解放前的马家湾倒是有几个“马”字号的地名,诸如“马台稍”啊,“马桑窝”啊,“马家塝”啊。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觉得马家湾与210、326国道的建成有关。因为“丁”“十”等字是人来人往的聚集地,它们才是形成集市的必要条件。

      民国十六年(1927年)桐梓军阀周西城主政贵州,兴建贵阳经遵义到桐梓的公路。这条公路是遵义市播州区(原遵义县)的第一条公路。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月建成的马家湾至鸭溪段,长21公路,是遵(义)茅(台)公路第一段。这条公路从川黔公路145公路处的马家湾开始,经过八里、乐理、鸭溪、白龙、枫香等地进入仁怀。

      今天的马家湾位于昔日遵(义)茅(台)公路南端与川黔公路145公里处的交汇点上,交汇的时间是1943年1月。

      由此可见,马家湾这个地名早在1943年以前就已经存在。

      《遵义县龙坑志》载:“传说,杨氏土司在大水田附近建有官庄太平庄,官庄里养有许多马匹。马夫经常将庄园里的马匹赶到大水田堤坝下游的小溪两侧的坝子上放牧,马渴了就在小溪里饮水。于是,当地人将马吃水的地方称为‘养马水’。清初,朝廷在‘养马水’设立驿站,传递信涵,接待来往的官员和与政务活动有关的人马。清末,驿站撤销。由于这里曾有养马的人家居住过,而且还是一方风水宝地,加之此地又位于山的湾子里,于是当地人就将‘养马水’改成了‘马家湾’。”

      如今的马家湾社区,已经成为遵义市播州区龙坑街道办事处驻地和遵义市南部中心城区,与别的中心城区相比,它俨然就是经典版的“田园城市·乡愁播州”。

      追溯流逝的岁月,翻阅昔日的照片,马家湾的历史浮现眼前。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马家湾还是泥结石路面。晴天车一过,满街黄烟滚滚,人们的脚上、身上、头发上到处都沾满了灰尘。若不及时捂住口鼻,遮住眼睛,灰尘就会直往嘴巴、鼻子和眼睛里猛钻。好在那时车少速慢,污染还不是那么严重。雨天街道泥泞,走路不小心也会摔跟头。住在街道两旁的人家,除了进出开门外,他们的门窗总是闭着的。尽管如此,门板上、板壁上和屋檐上不是泥浆就是灰尘,简直是满街邋遢呀!

      改革开放后,马家湾破天荒地建成了一个农贸市场。赶场天,四面八方的人涌到这里,地摊货架摆满街道两旁,人流异常拥挤,噪声接连不断。叫卖声,吆喝声、争吵声……响彻街头。原本就不宽敞的街道,一被挤占,刚好允许一辆汽车通过的道路就显得更加狭窄了。假如此时正遇仁怀、金沙方向的汽车往遵义、贵阳方向行驶,突然又有汽车从遵义前往贵阳或者从贵阳前往遵义,那么完了,所有的汽车都会逼迫停下。因为公路被车流、物流、人流堵死了。这一堵耽搁一两个钟头是幸运的,经常性的情况却是从上午开场一直要堵到下午散场才能结束。这时,被堵得奄奄一息的驾驶员才会苦笑不得地等车鸣笛悻悻离去。

      人们对2000年前马家湾的评价,不是用贫穷落后来形容就是用脏乱差来定性。那么,欣欣向荣的马家湾是怎么得来的呢?一致的说法是这里的干部群众都有一种龙马精神,他们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用扬鞭自奋蹄”,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骄人业绩。近年来马家湾社区主办的《社区文艺》、牂牁书画院和正在完善的将军山休闲公园就是最大的特色与诱人的名片。一个社区能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杆大旗,组织作家挖掘历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社区群众提供正能量的精神养料,让全体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这是一种眼界和魄力,更是一种胆识和创举。

      原来,马家湾向来就有这么一个好的传统。人民群众的心态是向善向好,领导干部的心态是吃透“两头”精神顺势而为。“两头”的其中一头是党和国家的大政策、省委市委的具体措施,其中的另一头是人民群众的活思想、具体的担心或顾虑。当然,领导干部在没有吃透“两头”精神前就瞎咧咧也是有的,不过已经成为马家湾深刻的教训了。比如,1958年2月,他们用“过革命化春节”的三天三夜上山挖凼挖坑来蓄水,结果坑不装沙、凼不积水。同年6月,他们又用背篼、箩筐或砌石围子种“大窝包谷”和“大窝红苕”,结果也是劳民伤财。1960年1月,他们又积极响应遵义市(指遵义县、市合并时)委“春节前播种玉米,惊蛰前播种水稻”的号召,因违背农时,造成大量种子腐烂。但是,马家湾干部群众敢为人先的精神并没有被一次两次的失败所吓倒。马家湾人始终有敢试敢闯的精神,他们有看见希望就上的勇气,他们有敢于跳起来摘桃子的雄心,他们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好做法,赢得了非凡的业绩。比如,1958年4月他们迎来了遵义综合化工厂(遵义氮肥厂的前身)在马家湾落地,同年又迎来了遵义市砖厂的兴建,1973年零六一基地娄山汽车修理厂在马家湾建成。特别是1980年9月马家湾实施第一轮土地承包责任制,比遵义县其他公社整整提前了一至两年。

      正是有了人民群众一贯的向善向好,正是有了领导干部能够吃透“两头”的精神,正是有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理环境,马家湾在解决了吃饭问题后迅速转移到乡镇企业的发展上来,当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迅速转移第三产业的发展上来。这就是马家湾的龙马精神,这就是遵义市播州区龙坑街道马家湾社区党总支委的胆识与魄力,这就是马家湾社区干部群众的雄心与勇气。

      “春江水暖鸭先知”是马家湾社区干部群众的一致共识,更是碧波荡漾的共青湖给予生动启示。共青湖原名大水田,始建于唐末、五代时期。杨氏土官“为久驻计”,先后建设了四十八个庄园。为了灌溉需要,同时修筑了四十八口堰塘。位于大水田东侧的太平庄为四十八庄的第一庄,大水田自然成为第一堰。由于大水田里有九口水井,故名九井湾。至于大水田一名是与生俱来的,还是后来因某人某因而命名的,无考,但后人会比我们更聪明。1981年3月,共青大队在建砖瓦厂时,出土了一块“白成镇墓石”。上面刻有“大元播州郭外大水田居武节将军官军千户白成……”。从这些文字看出,早在元朝时期大水田的名字就存在了。

      修塘筑堰,蓄水灌田,自古有之。据史料记载,古代遵义县的蓄水灌溉工程,首推大水田。《遵义府志》:“俗呼大水堰,周九里七分,绝山而堤,其东通二孔以蓄池水,可灌田万亩”。《播雅》:“天池在城南三十里,即《明史》所称大水田也,周广十余里,磡蓄溉田,当始在宋元间”。《遵义县龙坑镇志办》载,1956年1月,县人民政府调动龙坑、八里两乡2000余人到大水田工地劳动。在原堤坝的基础上再筑一层,以提高蓄水量。大干了一年半时间,整个工程虽未完工,但堤坝竣工,开始蓄水。1957年6月,中共遵义地委书记李书波前来考察。当副指挥长李兴奇向他汇报筑堤的人有1000多名共青团员和青年农民时,李书波高兴地说:“既然这样,还叫什么大水田水库吗?干脆就叫共青湖好了。”于是,共青湖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

      山以水灵,水以山秀。

      背靠将军山、前眺共青湖的马家湾社区就是这么一块宝地福地。生活在这块宝地上的人民,始终秉持“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共识。他们在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旗帜,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这就是我要点赞的马家湾,马家湾的“马”有一种是独立不羁的形象与神采俊逸的精神。如果把龙坑街道和马家湾社区,各取一个首字联结成“龙马”,再把“龙马”的象征和寓意进行一番发自内心的集体的发挥与张扬,那么龙马精神就会高扬于共青湖畔、将军山上。

      (编辑:白桦)

    【审核人:站长】

    《马家湾的“马”是一种精神.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本文标题:马家湾的“马”是一种精神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128-179922-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