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文学网 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18:28:38 头条文学  有偿投稿
首页原创空间原创杂文
文章内容页

疫情之下的沉思

  • 作者: 韩传宝
  • 来源: 原创
  • 2023-01-09 19:15:36
  • 被阅读
  •   疫情三年,从众志成城全民抗疫,到齐心协力全民核酸,从隔离封控影响生活,到经济衰退民声怨起,以致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有专家说、商家说、官方说、外国说、娱乐说……在自媒时代,人人皆可说,以至于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民众不知所芸,无所适从。有人抱怨,有人获利,有隐忍者,有逐流者,有旁观者,有彷徨者;蛊惑人心者有之,搬弄是非者有之,图谋不轨者有之;三教九流,浑水摸鱼,趁机装扮,粉饰太平,装神弄鬼,招摇过市,形形色色,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而如今,国家从大局出发,研判出放开的决策部署。一时间,全民暴露在病毒的面前,纷纷沦陷。数千年来,科技文明束手无策,生物医药苍白无力,人类仿佛置身于原始的荒野之中,不得不沉默深思,重新审视问题的所在。是人类的发展偏离了方向?还是自身退化?是生存模式出了问题?还是人类的思维认识误入了歧途?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破坏?还是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接下来,我们该怎样思考,该怎样应对?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自然中神奇的存在,人类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我是一名医生,一名临床一线的医生,也做过一些科学研究。多年来,我的感觉是,一说到研究,就得是科学,除此之外,其它的研究都不科学。从这一点上看,我认为,科学有科学自身的局限性,至少说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局限在了科学的范围之内,以我个人的认知,这对大自然中具有科学性的部分也许是适合的。目前,科学界公认,科学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性,普遍性和必然性,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会有或产生一定的结果(必然性),而且这样的“现象结果”还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无论是今天还是明天,无论是这里还是那里,只要条件相同,就应有相同的结果(普遍性),这可能就是我们头脑中关于科学的概念,这在古今中外科学大辩论中比比皆是。布鲁诺为捍卫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葬身于熊熊烈火之中。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量子纠缠的“世纪大论战”,精彩纷呈。2016年,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发表了《NgAgo-gDNA为导向的基因编辑技术》,因其实验技术不能被重复而受质疑撤稿。同样,反过来思考,科学既有普遍性和必然性,那么缺一则不能称之为科学。殊不知,在科学的范畴内来探讨科学,自然可以用科学的标准来判断现象的对与错,但是不能忘记,事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总有一天,而且也一定会突破科学的限制,再向前发展。在此模式下,要想不断发展,要想有所突破,就要改变我们现有的思维模式,打破科学限制的圈圈,达到一个站在高于科学的角度去审视现象,更何况芸芸众生、奇妙世界中仍有许许多多无法用科学解释验证的现象,比如医学中的意识、疼痛、情感,又比如中医学中的穴位、针灸疗效等等问题,也许随着量子科技的发展,可能会打开一个新的认识和研究的突破口。

      卡尔·马克思曾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不难想象,科学的问题确需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来解决。不可否认,自从17世纪著名哲学家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到今天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武装了思想,的确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提高社会生活水平。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强调了发展中科学的一面,那么发展中非科学的一面呢?是不是也要研究,也要发展呢?不然,那么多发展中存在的比如生态问题、认识问题、社会问题等诸多问题是从哪里产生的呢?难道这些问题可以置之不理、束之高阁?以上思考,说浅亦浅,说深亦深,其中既有高深的一面,也有基础的一面,我们姑且可简单地理解这些为“唯物”与“唯心”的问题,“物质”与“反物质”的问题,以及“物质”和“精神”“的问题。其实,早在1980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远见卓识地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此,只是类比,不作讨论。

      大千世界,生命是多么无比神奇的存在啊!到目前为止,除了造物主,至今仍无法用科学的方法来创造一个最最原始的生命,哪怕是一个细胞,我想,不仅今天不能,或许永远都做不到,因为生命太过神奇,且不说各种元素是如何组合、转化,就是最巧妙的元素排列组合成比如氨基酸、蛋白质,也难以想像这些氨基酸、蛋白质竟能在某个一刹那间转变成鲜活的生命,还能动态地与环境交换物质和能量,以保持自身的平衡以及与外部环境间的平衡;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生命演化的过程中,竟然诞生了意识和智慧,这绝非是科学所企及的。可以说,生命就像那个永远无法达的“极限”一样,无论怎样研究,怎样创造,怎样想像,都只能是无限接近,却永远达不到,其可能的有关机制机理的研究也是很难理得清、研究得透的。那些所谓的揭密生命密码的假说,充其量只是盲人摸象,真假难辨的自圆其说而已,即便是揭开了一个谜团,也将会有更多的谜团出现。因此,那些所谓的“人造病毒说”,纯属说谎者的政治游戏罢了。尽管如此,我们不能悲观,宇宙浩瀚无垠,正如没有停止对宇宙的探索一样,我们也不能停止对生命的探究。回顾历史,正是由于一代一代科学家、医学家在无止境的探索过程上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和发现,从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生命需要健康,生命的进化需要疾病,健康与疾病是生命的两个面,正如“善”和“恶”、“阴”和“阳”一样,要此消彼长,相互转化,才能推动世界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没有疾病,只有健康,人类不能更新换代,便没有了进步;只有疾病,没有健康,人类将会逐渐萎缩消亡。西格里斯特在《疾病与人类文明》一书中说:“疾病就像生命本身一样古老”。自生命在星球上诞生以来,疾病就一直是一个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困扰。其实,正是因为有了疾病的洗礼,演化出的人类生命才能健康地适应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无论是在蔚蓝的大海,还是在浩渺的长空,无论是在炎热的夏季,还是在严寒的北极。

      那么,对作为生命的载体——人类机体的研究,自然是人类维持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让人类保持健康,远离疾病,这正是在疾病开始之初就诞生的医学研究的目的。本次持续了三年的新冠病毒,有人说它是一种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物质形式,有人说它是凶煞的恶魔,也许在生命之前它早就存在于自然之中,也许当初它曾参与过生命的演化与创造,但从目前人类的认知来看,它的确是一个新鲜的事物,甚至有专家说,新冠病毒堪称一个“完美”的杰作,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这样强大的“对手”。它就像一位太极祖师突然出现在世人面前,令人恐慌,想远离它,它却如影随形;想消灭它,它却掐住了任重二脉,可以自由地穿梭于人体的各种细胞。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了淡出大众视野不远的“非典”,想起了曾让第一次世界大战提前结束的“世纪大流感”,想起了天花、疟疾、霍乱、鼠疫,想起了悲惨的死亡和痛苦的灾难。然而,正是人类在试图解除疾病带来的痛苦中,产生了宗教和哲学,继而产生了能再现世界的文学和艺术。

      记得易中天说过:“当一件事情发生后,第一要先学会弄清事实,这是‘真伪判断’;然后才能讨论是对是错,这是‘是非判断’;至于‘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只能放在最后,甚至未必一定要有。可惜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往往是反着的。事情还没弄清楚,道德批判就先开始了。”这的确是一个应该有的思维方式,也是一个符合人类认知世界应有的逻辑顺序。然而,我们在面对未知的事物时,常常是做反了:本该是先判断的,结果却选择了轻信,本该是先辨“真伪”的,结果先判断了“对错”;本该是非科学的,结果却下了科学的论断。毛泽东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调查事实,了解事实,只有了解事实,才能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没有基于事实的判断,都是“妄言”,都是误人子弟的“恶”的行为,那些轻信“妄言”的受害者,其行为本身就是缺少“判断”的表现。天地生灵,万事万物,浩瀚宇宙,霞光万丈,每每念及,都充满了美好而神秘的憧憬,而每每念及神奇的生命,又不勉起立,心生敬畏。

      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宇宙是我们“心中”的世界,这其中有科学的元素,比如物质,也有不为科学所能及的,比如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说过,生命科学是与人类自身身体相关的包含万象的科学,宇宙中可视的部分仅占4%,而大量的暗物质无处不在,它可以随时随地穿过我们的身体,我们对此却浑然不知。我们姑且不论数据是否真实,但至少说明宇宙中确有大量不为我们所知的存在。另一方面,即便是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甚至一度奉为经典的科学理论或发现,也会随着认识的提高而被证伪。研究表明,100年前的科技研究报道,今天仍然被认为有价值的不超过5%,即使是如天才般发现的牛顿“三大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都是有存在和成立的前提条件。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没有过去100 年科技的进步,就不会有今天的生活。再深入一步分析就会发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学的发展并不匹配:我们发明创造了精巧的机器,但没有建造出相应的社会经济组织;我们建造了横跨大陆的交通,但没有建造出维护国际和平合作的组织机构。世界越来越小,我们的思考却越来越狭隘、越来越局限,这种狭隘和局限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结构的调整上,而且也体现在医学领域的发展上,由此,才不得不提出了“突破”和“创新”的思维理念。

      所以,不难看出,适合的思维和认识对看待事物是多么的重要,全盘不假思索接受的做法不可取,一味地怀疑、否定一切的做法同样不可取。宇宙在膨胀,生命在演化,现有的物质形式、生命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人类认识事物、观察事物和研究事物的方式也应相应变化,而作为具有独特思维能力的人类,其思维模式也应更加缜密周详、更加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清醒地认识新生的事物,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面对眼下的新冠病毒,全世界的科学家使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花了三年多的时间,依然拿不出有效的应对方法,我们不能否认曾经的努力,只是要思考在我们努力的过程中,有没有真正沉下心来,去踏踏实实地思考和研究,还是受种种“吵杂声”干扰,被各种利益声誉所裹挟。奥地利著名遗传学家孟德尔凭着一腔热情,在修道院潜心钻研十余年发现遗传规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国无数科学家在艰苦的年代,隐姓埋名几十年完成“两弹一星”壮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时势造英雄,那样的时代已经远去,我们面对的问题也发生了变化,也许我们最终能攻克病毒,也许我们会和它长期共处,但是眼下,当路走得不顺时,我们是应该埋头继续走呢,还是要停下脚步思考呢?从目前的研究看,虽然我们已经注意到了环境因素,注意到了自身行为,注意到了心理影响,但是我们对新冠疾病研究的思维仍然局限于疾病的本身上,局限于常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诊疗上,而与之相反,以“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医却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或许我们不应该全盘排斥早期带有神秘色彩的“医学”,或许应该反思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倡的医学中的“哲学思想”,或许应更多地借助信仰的力量,发扬医学人文情怀,修为一颗友善的心,抛去焦虑杂念,给健康一个真诚的心态,以更加宽阔豁达的心来容纳接受新生未知的事物。

      人生是一场旅行,而事物总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对人生的这场旅行,我们首先应怀有一颗真诚友爱的心,对沿途的风景,我们不仅仅欣赏,还要提防隐藏的危险;对所遇所见的事物,我们可以好奇,可以去观察它、研究它,而不要去破坏它;对未知的事物,我们应怀有敬畏之心,相信它即便对我们的到来不欢迎,但只要我们充分展示出友好和善意,其结果也不致于太糟;对感觉危险的事物,我们可以选择敬而远之;对狭路相逢、迎面遭遇的事物,我们应鼓起勇气,在坦然面对的同时,选择相信,相信医学,相信医学专家的初心和努力;在此之后,至于从哪里来,该往哪里去,以生命的渊源,就交由造物主吧。

      我们不是上帝,我们是人,是神奇的生命,我们与其相信轮椅科学家霍金对人类那些杞人忧天似的预言,倒不如相信轮椅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认定的一个事实:“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

      宇宙,星河灿烂,深邃奇幻,其中蕴藏着无比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它不仅创造了广阔宏大的自己,而且还演化出神奇的生命。它把物质和智慧教给了生命,而把道德和精神交给了可以自我救赎的人类。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闭上眼,站在苍茫的大地之上,我们作为宇宙精灵的生命,每时每刻感受的是夕阳,也是旭日,因为当夕阳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洒烈烈朝辉之时。

      韩传宝 2023/1/8 8:30

    【审核人:陈龙】

    《疫情之下的沉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x格式
      PREV ARTICLE 健友

      本文标题:疫情之下的沉思

      本文链接:https://www.1818018.com/showinfo-172-193417-0.html

      赞一下

      网友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头条文学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发布者资料

      韩传宝 韩传宝
    • 会员等级:文学童生
    • 发表文章:21篇
    • 获得积分:42分
    • 访问Ta的个人空间
      给Ta留言 加为好友

      点击图片赞助头条文学网